【01周报社论】社会还要继续撕裂下去吗?
《香港01》创立之初就提出:“社会撕裂,大家都输。”那是在“占中”和旺角骚乱之后,当时,我们有感于时任特首梁振英以斗争为纲的管治方式对香港有害无益,致社会撕裂持续恶化,于是提出上述警示,盼望社会能够尽快告别撕裂,凝聚改革共识。正当大家以为林郑月娥上台后可以拨乱反正,香港却发生了回归以来规模最大、至今仍未结束的政治动荡,足证社会仍未找到一个清晰的前进方向。数年前一句警示至今仍然适用,怎不令人唏嘘!
反修例风波发生已六个月,我们没有继续蹉跎的时间和资源,是时候安静下来,将焦点放在改革上。事实上,香港并非没有重新出发的契机——较早前,区议会选举在和平的气氛下顺利举行,泛民主派拿下85%议席,控制了17区区议会,取得强大民意授权。香港需要更多做实事、心系民生的人,假如泛民区议员不再空喊口号,不再花费时间在毫无意义的内耗和撕裂上,而是积极推动区政,务实参与香港的改革,那肯定有助修补社会撕裂。
政府同样责无旁贷。反修例风波令官民关系严重受创,这是坏的一面,但它同时让人看到深层次结构矛盾严峻、管治体制落后,以及监警机制存在漏洞等问题,令人清楚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这是好的一面。如何修补社会撕裂,避免大家都输,是政府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局必须重新规划所有工作,透过改革化解社会矛盾。不然,更大的政治动荡可能还会发生。
2014年“占中”爆发后,香港社会分裂为“黄”、“蓝”两个立场不同、甚至互相仇视的阵营,无数乐也融融的家庭因此分裂,许多知心好友因此绝交。如果说这些只是“小事”,那么在今次反修例风波期间因政见不同而发生的打斗则令人触目惊心,当中最被诟病的莫过于“721”元朗白衣人无差别袭击港铁乘客事件,而“蓝丝”市民被“私了”、被纵火焚身、警员被割喉等等,同样令人愤慨。显而易见的是,互相敌视只会两败俱伤,根本无助解决矛盾,无法为香港带来好处。
黄蓝冲突事出有因 追源溯本方可释怀
社会撕裂从来都是在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发生的。现在回想,假如政府不是一意孤行,无视市民对修例的合理忧虑,怎会令旨在完善跨境司法公义的好事,沦为引发大规模社会抗争的导火线?而对年轻示威者而言,他们或许只是为了追求心中的公义而走上最前线,动机是纯洁的,但当违法行为一再发生,愈演愈烈,甚至出现导致人命伤亡的暴力场面,是否应该悬崖勒马?
社会继续撕裂,利益结构不会因此重组,公平正义不会降临。真正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舆论、社会活动,甚至选举等渠道,逐步形成改革共识。较早前,接近六成选民通过区议会选举对政府施政缺失表达不满,即使是多么昏庸的政府,也不可能看不到民心思变。在这个情况下,当局应该实事求是,在目前社会初回正轨下务实回应,否则暴力风波恐怕难以止息。
在今届区议会选举中,许多主张“五大诉求”的泛民候选人获胜,有当选人更表明会在各区区议会“查警暴”。我们反对这种扭曲区议会功能的做法,这样只会让人认为泛民一旦获得权力,就会阻碍公共机构履行应有职责,将这些机构泛政治化,根本无兴趣亦无能力推动社区事务。
我们认为,市民的共识是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对整个反修例风波进行调查和检讨,其中包括警方在过程中所使用的武力是否恰当,是否构成“警暴”,以及暴力示威者的激进行为是如何让香港陷入五十多年来最严重的骚乱,关键是寻找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责任,为此提出各种确保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的方法。
调查委员会是以查明真相为前提,包括社会公认的严重冲突,如“831”太子站事件、个别警员可能的违法行为等,如果警方深信这些指控是虚构的,就让调查结果还警方清白,达致市民的释怀和修补撕裂之效。任何纯粹针对警察一方的调查,抑或将冲突责任全部归咎于警方均是无益的,只会持续激化撕裂。与此同时,我们认为曾经参与严重暴力破坏的蒙面黑衣人必须为自身所犯罪行负责接受法律制裁,至于参与轻微违法活动的示威者,我们一直建议社会考虑用有助和解的态度处理。
独立调查的目的除了查明真相,更重要是为引领香港重新出发奠定基础。要达致这个目的,调查范围应该涵盖社区关系、经济结构、青年上流等问题,以“追源溯本”的态度锁定深层次结构矛盾根源。如此一来,我们才能正视并解决长期困扰香港的问题,而非天真地以为只要反修例风波平息,社会便可一切如常。
所谓“追源溯本”,关键在于政府必须从根源上弄清政治冲突的肇因。长久以来,香港都是别人钦羡的对象,过往成功经验令管治精英以为原有一套是有效的,只要萧规曹随便可。在这种思维主导后,英治时代的“自由经济”、“积极不干预”持续,导致土地住屋等深层次结构矛盾不断累积,最终通过政治冲突呈现出来。掩耳盗铃无助克服困难,政府必须全盘思考和规划,利用“行政主导”优势,撼动深层次结构矛盾,重构利益格局,令本来备受忽视的年轻人和弱势社群成为“持份者”。只有当社会利益与他们的个人利益一致,“揽炒”思想才会失去市场,社会撕裂也才可以慢慢愈合。
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修补撕裂不单是政府的责任。对于泛民主派而言,区选大胜为他们带来大量资源,可以借此建立地区桩脚。但他们必须明白,“民意海啸”只是源于民怨太大,票投泛民未必代表认同泛民。如果他们拒绝戒除“做骚”陋习,在区议会平台上操弄自由民主等意识形态议题,忽略社区治理和民生工作,到头来社会矛盾势将无法化解,他们最终也会失去选民支持。
《香港01》多次指出,只谈意识形态,忽视民生工作,不见得就是香港的出路。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上周的一番话便颇有参考价值,他在结束日本访问行程后,在返回梵蒂冈的航机上首度公开谈及香港近来的示威活动,表明“并非只有香港才是这样”,就连“民主的法国(也有)一年的黄背心运动”。教宗的话确实发人深省:为何在被视为自由民主典范的法国,也会存在这么严重的社会撕裂?
法国的经验让我们看到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有自由民主,但经济民生欠缺公平正义,亦未必能够摆脱撕裂与冲突,若要令公平正义得到伸张,通过经济民生层面的改革,建立“经济民主”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提醒一众泛民议员,反修例风波的民情亢奋不可能长期维持,议员亦不可能在区议会平台上只谈“光复香港”、“五大诉求”,处理好民生问题才是巩固民意基础的关键。令人担忧的是,今次区选有太多政治素人当选,站在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虽然是好事,但他们当中有不少显得太过理想主义。我们希望他们能够读懂教宗的劝告,不要无止境地消费社会仇恨,令社会撕裂延续,而是要专注民生和社区治理,改善民众生活。
反修例风波下,香港前景充满不确定性,许多市民为此忧心忡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香港并非没有应对政治动荡的经验,例如“六七暴动”后的香港不也走出困境、创造后来的经济奇迹吗?当年的香港能够涅槃重生,关键在于经历大乱后,官民双方准确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才有后来全方位的麦理浩新政。今天的香港也“是时候改变了”!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2月2日出版的第191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您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