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关注“612” 政府拆弹须适时
修例风波6月爆发,市民周四(12月12日)举行“612”金钟冲突半年集会,出席人数仍然不少,政府不容轻视。近日监警会海外专家退出,甚至公开批评其权力不足,同样可能令争议再次升温。政府实应审时度势,适时改革监警机制,消弭社会民怨,为社会走进改革期提供良好气氛。
“612”后的半年
“民间集会团队”周四晚在中环举行“612半周年纪念集会”,发言人希望市民借此记住半年以来的“警暴”问题。大会表示约有4.3万人参与,而警方则指集会最高峰有约5,800人参加。不管具体数字如何,也反映不少市民仍然关注警民冲突之肇端。
6月9日百万市民上街游行,要求政府撒回修订逃犯条例,惟特首林郑月娥即晚宣布将会如期于立法会二读,惹来市民更大不满。在6月12日,大批示威者围堵金钟立法会大楼附近一带,以阻止二读工作,并演变成激烈冲突。警方当日使用150枚催泪弹、数发橡胶子弹及20发布袋弹清场,81人在警民冲突时受伤,示威者及部分市民均质疑警方滥用武力,“612事件”因而揭开了往后示威浪潮及警民关系严重撕裂的序幕。
反修例运动持续,示威的重心由针对修例本身转移至警方执法上,部分市民质疑警方是否使用过度且不必要的武力。虽然警方解释所用的武力均是执法所需的最低程度,而且示威者的暴力行为愈见升级,警方只好提升相应的武力应付。然而,警民冲突愈演愈烈下,双方关系渐渐破裂,甚至互相仇视,以“黑警”及“曱甴”等负面标签相称。警队亦由昔日的“亚洲最佳”,变成在民调中表现最差的纪律部队。
调查与改革刻不容缓
归根究柢,六个月来问题症结,始在于连场冲突的真相未能还原。示威者经常质疑警察滥用武力,警方则批评示威者无理挑衅,甚至危害警员生命危险在先。双方仅凭个别影像和图片各说各话,社会难以判断谁是谁非。而且没有真相,就无法追究犯错者的责任、还无辜者的清白,更遑论和解及抚平撕裂创伤。
针对6月12日前后的多场冲突,监警会已成立专责小组制作报告,检讨处理做法,并预计在1月初发表。然而,早前政府为增加监警会公信力而邀请的国际专家小组,全数五人日前宣布退出,并明言监警会的权力及调查能力均出现缺陷。他们倡政府须以完全独立的调查,方能处理调查修例冲突如此艰巨的任务,形同为政府信赖的现有机制响起警告。
林郑政府一直强调,现有的监警机制已足够处理有关警方执法的投诉,独立调查可在社会止暴制乱后再谈。然而目前监警机制诟病不少,既是权力有限,只能处理来自警察投诉科的案件,惹来“自己人查自己人”的嫌疑,更无主动调查、传召证人等权力,实为无牙老虎,更何况解决当下困境须彻查与运动相关的所有人士,仅查警队的监警会无法调查示威者的组织及资源等,不能取代独立调查。
反修例运动持续半年,警民冲突更阻碍社会修补关系,展开全面政策改革。为平息风波,让社会重新出发,《香港01》倡议政府应适时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以平息大部分“和理非”的民怨,而且在长期上须深度改革监警机制,藉增加调查的透明度及监警会的独立调查权力,重建警队声望及公信力。实政圆桌立法会议员、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田北辰近日建议政府“两条腿走路”,既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处理当前风波,亦须仿效廉政公署,设立独立监警制度和监警专员于未来处理投诉,方案与我们倡议之相同,亦相信在社会上能得到广泛认同。2019年无疑是香港难过及伤痕累累的一年,政府应是时候正视社会建言,以实干来“止暴制乱”,让香港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