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及政府均不应低估当前危机
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美国立国元勋杰佛逊言“永恒警惕是自由的代价”,道理异曲同工。即使区议会选举及民阵游行出现一时和风,但警方近日检获枪械及土制炸弹,监警会国际专家周三(12月11日)宣布集体退出,均提醒了我们香港正值半世纪以来最严峻之危机,社会及政府均不应该掉以轻心。
民阵周日(12月8日)举办游行前,警方在天后炮台山道一个单位内搜获一把半自动手枪及逾百发子弹,估计用以在游行中制造混乱及攻击警员。翌日,湾仔香港华仁书院地基底座下发现两个土制炸弹,且含有铁钉,警方估计一旦引爆,将波及方圆近百米范围,并可引致大量伤亡。
不能对极端行径视若无睹
搜获枪械及土制炸弹是非常严重之事,社会不能掉以轻心。部分人先入为主怀疑警方自编,反映其立场扭曲了应有的判断力。众目可睽,自6月以来反修例示威的暴力程度不断升级,汽油弹、纵火等行径一再发生,激进示威者甚至燃烧政见不同的市民。最极端者,莫过于坊间盛传之“屠龙小队”或“V小队”,他们杀警之盘算已非密谋,更是公然向传媒表示要师法武装组织北爱共和军。可见,即使枪械及土制炸弹来源仍有待调查,但绝对有可能为激进示威者的部署,用以策动极端袭击。市民即便立场为反政府,也不能对此严重问题视若无睹。
我们曾苦口婆心地指出,香港正面对一场道德危机,愈来愈多人因为政治立场而不问手段,甚至为暴力行径拍掌。要在社会走上疯狂歧途前叫停悲剧,香港人必须重拾理性及道德。不论政治立场为何,也不能够不择手段。社会若然因为同情或怕事,而浪漫化或美化日趋极端的暴力行径,最终会同时害了示威者及整个社会。
社会诉求之声仍浩大
但我们的苦口婆心不只对社会,也同样对政府,指出必须更实际地消弭民怨。除了终审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国能、中大前校长沈祖尧等社会贤达曾公开敦促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外,中大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及香港民意研究所的民调亦清楚显示,八成市民支持独立调查反修例冲突。纵有市民推说民调不可信,但民调之抽样具统计学及社会科学基础,在反映整体社会意见上的误差仅数个百分点。更何况区议会选举及民阵游行也反映,社会对政府的诉求声音仍然浩大,没有人能够再自欺欺人。
特首林郑月娥一再表示,五大诉求要么已经回应,如撤回修例,要么无法回应,如撤销检控有违法治精神。但根据《刑事程序条例》第15(1)条,律政司“为了社会公正”,“并非一定需要检控任何被控人”。律政司的《检控守则》亦列明,检控与否的决定须考虑公众利益。故此,林郑月娥可以更情理兼备地处理反修例示威者,包括成立“特赦与和解委员会”,在违法示威者完成司法程序后,按个别情况向其建议是否赦免或减轻刑罚。
至于警察涉嫌违规或违法的问题,林郑月娥推说监警会行之有效,说服力更是薄弱。在制度上,监警会没有调查权力,不能够传召证人及强制搜证。在编制上,监警会并没有专门而设的调查团队,委员只是由特首任命的兼任公职。更是讽刺的是,连林郑月娥信任的海外专家也直斥监警会之不足。
海外专家:监警会权力不足
监警会在8月宣布聘请海外专家审视监警会工作,在敲定名单后,林郑月娥表示“他们分别来自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非常富有经验的专家,肯定可以为监警会的审视工作注入客观性和公正性”。然而,五名专家指出监警会权力及调查能力不足后,监警会及政府却装聋作哑,没有依其意见为监警会赋权。五名专家在周三宣布集体退出,不但如狠狠地打了林郑月娥的脸,也会令监警会下月初发表的报告出师未捷,难得社会认受。政府一意孤行,既有如拿社会和风及监警会之公信力作赌注,也无助警队重建公信力。
反修例风波既把香港积累的问题来一次总爆发,《香港01》一直建议政府积极面对,借此契机全面改革。在警队监察的机制上,当局应三管齐下。第一,厘订警察权力之界限,并公开其武力指引;第二,完善投诉警察课的机制,令其更公开透明,摆脱“警警相卫”污名;第三,修订《独立监察警方处理投诉委员会条例》,赋予监警会刑事调查权力,并建议其内部设立刑事案独立调查小组,调整架构及整体人手编制。
早在3月政府修例《逃犯条例》之初,我们已提醒政府不能硬上弓,必须正视社会及法律界的忧虑,增加移交机制中的人权保障。6月9日百万人上街怒吼,特首林郑月娥发声明表示法案将如期在立法会恢复二读辩论,我们更告诫她此“这种管治手法有如政治赌博”,而且社会对暴力的“谴责声音疏落,实为对政府响起管治警告”,“最后会是整个香港赔上代价——温和的反对声音转趋激进,年轻一代要在街头浪费宝贵青春甚至血汗,整个社会也陷入撕裂和内耗”。半年前的劝告一语成谶,在此六个月逐步成真。经过一轮社会躁动及政治亢奋后,政府能够冷静下来,认清香港正面对的严峻危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