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议会选举】煽动排外的候选人不可取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区议会选举下周日(24日)举行。反修例风暴下,近月政治气氛剑拔弩张,立场先于一切,社会理性尽失。区议会选举应是让社会暂时放下分歧,选出社区代表,回归民生议题的好机会。然而在本届选举中,有个别候选人政治立场排外,对内地新移民及旅客持抗拒态度,近乎非理性,《香港01》难以苛同。区议员理应是一个服务社群为先的公职,惟若有人将自己的政治资本建筑在排外情绪之上,立场如此,选民需要好好思考,他们是否适合担此大任。

有人想将今年区选政治变成高度政治化,政治挂帅的候选人比比皆是。图为去年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公众咨询大会。

《香港01》一直强调,区议会不是一个用作宣泄政治意识形态的地方,而是实干、地区工作、服务社群为先。虽然区议会席位,会影响117个特首选委席位以及6个立法会席位谁属,但在大部分时间,区议员日常工作理应以民生为先,政治居次。

然而,今届民主派大打政治议题,声言“五大诉求,一起公投”;建制派也不甘示弱,主打“反暴力”口号,明显针对同情反修例示威者的民主派,经民联立法会议员卢伟国甚至描绘今次选举为一场“正邪对决”。双方寸步不让,各说各话,显然加剧了选举的政治斗争气氛。当中,香港社会长久的焦点议题之一──中港矛盾,每每成为政治人物煽风点火的工具。

一些区议会参选人也把这个议题当成争取选票的筹码,这是我们无法认同的。例如,现任马湾区议员谭凯邦是绿色团体环保触觉的创办人,早年主打环保、城市规划议题,但他同时因针对内地人偏执立场而为人熟悉。早于2013年9月,谭凯邦连同部分民主派人士在报章刊登广告反对时任特首梁振英,但同时将香港社会问题怪罪大量自由行旅客及新移民来港,提出“源头减人”及新移民“沟淡”港人,成功引起舆论关注。由于内容带歧视成分,原本有份参与联署的立法会议员张超雄决定退出。2015年,已加入新民主同盟的谭凯邦当选马湾区议员,不过其作风未有改变,经常发动或参与针对新移民及内地旅客的示威,把众多民生议题,不论土地房屋、医疗需求等等,都偏颇地归咎于每日150个单程证配额。

其实,香港的医疗问题涉及医生不足、公私营医疗分流不理想、人口持续老化、医管局管理等复杂问题,人口增加只是其中一个面向,而新移民更是人口增加的其中一个小圆点。况且,医管局现时没有立专项数据备存新移民求诊人数,到底新移民是否公立医院爆煲的主因,不宜妄下定论。香港社区组织协就曾引统计处数据指,公院住院病人中近半是55岁或以上人士,但在2016年的内地新移民人口中,该年龄组别只占6.4%,足证新移民令公院爆煲之说过于武断,欠缺实质理据支持。

部分人政治挂帅,盲目排抗新移民沦为捞取选票的工具。图为社协记者会,坚称新移民非公立医院主要负担。(资料图片/陈淑霞摄)

《香港01》一向支持特区政府取回单程证审批权,增加透明度,释除市民对单程证制度的误解,并完善规划未来人口政策。部分政治人物每每在民生政策出现争议时,仅将问题怪罪于新来港人士或内地游客,一口咬定他们就是一切的源头,让讨论失焦。令人记忆犹新的例子是港珠澳大桥于去年10月通车后,由于当局的部署不当,应对不善,通车初期导致交通接驳混乱,大批旅客涌入东涌,部分更被发现属无牌旅行团,导致东涌市中心迫爆,影响居民生活,但这本属施政甩漏,合理做法应是要求有关部门迅速修正改善,但是一批地区组织与政界人士却发起所谓的“光复东涌”行动,过程中发生过不少不愉快事件,令事件由简单的民生议题变质为政治闹剧,令社区乱上加乱,例如有参加者一度围堵一名内地女领队,令其情绪激动落泪;有行动参加者更涉嫌普通袭击被警方拘捕。

不论行动的出发点如何,这些事件肯定严重打击本港在旅客心目中的形象,也向错误发出了“排外”的错误信息。在这场政治闹剧里除了可以看到谭凯邦的身影,另一个惹人注目的人物是王进洋,他是伞后组织“东涌人”成员,最初进入公众视线,是因其以东涌居民身份,入禀高院申请司法覆核要求推翻兴建机场第三条跑道的决定。2015年,他以21岁之龄出选东涌南,挑战民建联周浩鼎,仅以244票落败,今届卷土重来,再度挑战对方。

平情而论,区议员各自有政治立场无可厚非,谭凯邦与王进文对社区事务的热心也都无法否定,像王进文的政纲便关注地区物价和交通等地区居民关心的议题。只是,参与公共事务治理时若让立场盖过理性,绝对不利于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煽动情绪很容易,鼓动社会不同群体间的仇恨,更是常见政治技俩,但事后修补关系却很困难。当区议员盲目鼓吹偏激政治主张,只会令人怀疑他们是否适合服务社区。如果来届区议会由偏激、政治挂帅和极端排外的人当道,这不仅不是香港之福,更是社区滑落政治烽火的起点。

(今届谭凯邦于马湾争取连任,对手分别为黄俊扬、伦智伟;王进洋出选东涌南,同区对手分别为周浩鼎、黎永安、刘永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