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议会选举】前车可鉴 勿以激昂口号取代社区实干
11月24日举行的第六届区议会选举将创下众多历史纪录:此次选举为1967年左派暴动以来,首场在大型社会骚乱下举行之选举;本届选举的选民人数为4,132,977,首次突破400万关口,选民人数为历年最高;选举事务处接获35万份新登记选民申请,亦为九七以来各个选举年的新登记选民纪录,比占领运动后的上届区选前之26.3万人仍要高;本届区议会选举亦为史上首次没有自动当选选区。如此多个纪录,明显是由迄今持续了逾五个月的反修例运动带动。无可否认本届选举已经高度政治化,然而政治风波为一时三刻,社区建设方是细水长流,倘若慷慨激昂之政治口号取代连年累月之地区工作表现,左右选战,最终受苦必然是那些候选人及其社区。
1967年4月新蒲岗人造花厂发生劳资纠纷,事件演变成严重警民对立,左派工会亦发起罢工及示威。6月7日市政局选举当日,天星小轮等因罢工而停驶,政府仍确保选举可以顺利举行,支持政府恢复秩序的叶锡恩、黄梦花、张有兴等高票当选。今天的社会纷乱程度,虽非1967年4月时左派暴动之初期可以比拟,社会之民怨与当年左派工会在社会中的支持度相比亦难以评估,然而用票箱总好比砖头,可让市民不论持正反立场,都可以为现时之政局以至其社区事务发表意见。加上选举为政府听取民意,市民行使公民权利之重要渠道,是负责任政府之宪制责任,因此政府必须以最大努力,确保区议会选举于周日可以顺利举行。
“占中”发起人戴耀廷于年前提出的“风云计划”以及坊间有人发起的“反自动当选”行动,提出要派出候选人于全港所有选区参选,阻止建制派自动当选。区区有得选,人人有票投,令不少多届都由现任议员自动当选的选区有竞争,为选民提供另一选择,未尝不是好事。不过戴耀廷声称要在全港18区区议会中夺得过半数议席,剑指选举委员会两个区议会分组界别之117席,以此影响来届的特首选举,则显然是把区选视作政治抗争战场,有悖于区议会服务社区之宗旨。
事实上,区议会之职能及权力在于就地区事务提供意见。候选人在竞选拉票时,亦应此作为政纲及宗旨,而非将区议会变成一个政治争论之场所,或者试图将之作为政治斗争工具。诚然,大部份选民多届以来选择区议员的标准,亦是以候选人在该区之社会服务,其本身之政见一向不是重点考虑因素,如有人要把区议会选举加入政治元素,则很可能违背选民本身希望区议员为地区服务之意愿。
回顾历史,2003年因反对《基本法》第23条立法而爆发的七一大游行,也带动民主派在当届区议会选举之选情。不少民主派以“踢走保皇党”之口号参选,把选民对政府之不满情绪发泄在亲政府的建制派政党身上。不过四年过后情况却出现逆转,2003年民主派抢占的选区,大多被建制派夺回,民主派不仅将收获悉数回吐,甚至倒输。自此民主派的地区根基大打折扣,一蹶不振。这届区选亦在社会弥漫反对政府情绪下举行,民主派选情一度被看好,然而,持续不断的暴力示威令不少评论开始相信,未与暴力“割席”的民主派会受冲击。当示威愈演愈烈,于多区造成严重破坏及交通瘫痪,当居民出入不便、社区满目疮痍之时,民主派仍能对选情如此乐观吗?以史为鉴,民主派2003年时虽然单以政治口号空降多区而侥幸胜出,但若无扎实之地区工作作为后盾,其支持终不会长久。
本届之新登记选民有破纪录之35万人之多,当中18至35岁之年轻选民登记人数更比去年暴升12.3%,不少评论认为选举已与反修例运动扣连。然而在此慷慨激昂、理想崇高之政治口号下,更多大大小小的民生议题、社区建设,亟待本届选举中当选的区议员埋首苦干。若然单凭政治立场而投票予一些毫无地区政绩,不理民生建设,只懂高叫政治口号的投机者,结果把往后四年的社区治理置之不顾,明显是有负于所有对当区民生改善有所寄望的居民。选民实有必要将政治及民生分开,在地区上投给真正能够为社区服务之候选人。
政局动荡、社会纷乱,气氛带动本届选举创下多个历史纪录,毫无疑问政治议题已经进入社区,成为选举的一部份。然而在此炽热之社会环境下,政府、候选人、选民各方皆应担当负责任之角色,以确保选举能够顺利举行并充份反映民意,选出称职的地区代议士,以及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勿以一时三刻的激昂口号再次换来四年社区的岁月蹉跎。要知道政治气氛毕竟是短暂,社区建设方是细水长流,而民生恰恰正是最大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