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铁停驶酿混乱 交通应变要及时
随修例冲突升温,港铁多个车站在过去数天受到严重破坏,导致连日来服务几乎瘫痪,上周五(4日)晚更首度宣布全线停驶,大批市民顿然惊惶失惜,甚至困于归家途中。港铁作为本港最大的公众运输服务供应者,几乎主宰着不少市民的交通选择,故当其服务受阻,市民生活自然大受影响。随暴力示威者的破坏愈加放肆,港铁须做好应急管理,特别是提供接驳甚至替代的交通服务。港铁及其大股东政府均应汲取经验,保障市民在需要时有车可乘。
港铁停驶 影响甚大
上周五政府宣布即将藉《紧急法》通过《禁蒙面法》,晚上各区随即出现冲突。港铁观塘站率先于晚上7时50分宣布暂时关闭,其后多个车站、甚至部分路线亦相继宣布暂停服务;直至晚上10时半左右,港铁表示因大量车站受破坏及纵火,在顾及乘客及员工安全下,决定全线暂停服务,当中亦包括港铁巴士服务。
港铁铁路服务覆盖全港,是不少市民起居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故铁路服务突然中断自然教市民大失预算。而对那些须长距离通勤回家的市民来说,他们可使用的交通选择本已寥寥可数,港铁暂停服务对他们的影响必然更大。更甚者,港铁全线服务突然暂停,未能及时在此前登车的市民固然受灾,但即使是赶上“尾班车”乘客的遭遇亦不好得多,当晚列车服务突然煞停,不少乘客被迫在目的地以外的车站下车,或许他们归家路程已为大减,但事实上当晚各区冲突连连,他们亦不易找到接驳交通回家。
暴力示威者破坏港铁,固然要负上最大责任,但港铁的应急管理拙劣,并无在刹停服务后尽力为受影响乘客舒困,却应检讨。以国庆日西铁线服务为例,当日屯门区爆发冲突,港铁宣布封闭屯门站,并以兆康站为西铁线新界方向的终点站,同时亦暂停来往屯门、天水围及元朗等区的轻铁路线;在傍晚时分,港铁宣布因屯门区冲突升级,突将终点站改为天水围,大批以屯门区为目的地的乘客被迫下车,却因轻铁服务受阻关系,难以借此前往屯门,变相受困围城。据悉,当时大批市民与车站职员理论,要求提供接驳巴士助受困市民前往屯门,惟车站职员不但无言而对,更反建议受影响乘客坐“回头车”,前往元朗、甚至南昌等站转乘巴士,其应变安排叫人哭笑不得。
当暴力示威者袭击港铁站时,港铁当然有需要因应情况急停服务,但它作为公共交通营运商,甚至是本港最大的公共交通供应者,实有义务照顾受影响的乘客,如加开接驳巴士接载“滞留”顾客。至上周五晚上般交通混乱,须煞停的不独是铁路服务,诸如巴士般的陆路交通一样严重受阻,但港铁仍有责任照顾已登车乘客的需要,尽量安排接驳巴士完成余下路程。原地疏散乘客,也会令部分人有家归不得。
铁路主导 责任重大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忘记港铁背后大股东——政府——之责任。一方面,政府应及早评估形势,与铁路、巴士等交通营运商及早商讨对策,就不同可能之情况制订应变机制。另一方面,政府亦应检讨香港的交通规划,不应在单一交通工具因事或意外停驶时,令市民完全无法出入。再以新界西北地区为例,屯门、元朗及天水围三区向来紧密相连,居民多于屯元天内跨区活动,而三区内、外的交通几乎由港铁的铁路及巴士服务垄断。换言之,当港铁服务严重受阻,甚至缺席,三区交通大受打击,居民可谓寸步难行。
港铁上星期六(10月5日)全线暂停服务,只有限度提供港铁巴士。须知道,屯元天三区交通对内均以轻铁主导,对外则依赖西铁,再辅以轻铁及巴士服务市民。以屯门为例,在没有轻铁的情况下,市民如要在区内移动,须依赖九巴、小巴甚至步行。但多数巴士乃长途路线,比如居民要从屯门码头前往屯门市中心,原来为短短数个轻铁站的车程,市民却须选乘前往九龙东的259D线九巴,其车资为轻铁的近三倍。屯门居民若要前往元朗、天水围,更是充满难度。举例说,如屯门居民要往来天水围,或许只能选乘九巴53号,惟此路线不但以路程长、车站多为人诟病,更只能到达天水围南,如市民要前往天水围北,便须转乘其他路线。
此等情况显示,港铁服务受阻持续至今,未能适时调配资源,助市民渡过难关,对市民造成重大影响。其实港铁作为部分地区最重要的交通供应商,在应急情况下应考虑加开接驳巴士,或将港铁巴士暂时改道以照顾三区市民。而政府在交通规划上应维持多元,方能分散因个别交通服务受阻而造成的影响;在应紧情况下亦要积极调配资源,以服务市民为最大前提。
当然,香港的铁路发展有既定的历史脉络,以铁路主导的交通模式可谓铁定的事实。但以港铁作为本港铁路互联网的营运商,其责任便更加重大,应尽量提供稳定、具质素的交通服务。当暴力示威者不惜“揽炒”破坏港铁车站和设施,港铁管理层及政府便须更积极履行责任,弹性应对。面对港铁近年丑闻不绝,政府亦应积极考虑回购港铁,改善港铁服务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