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桥新CBD.倡议(上)】居职分离 打工仔跨区通勤跋涉
一年前,当“土地大辩论”进行得沸沸扬扬之际,《香港01》明确指出,政府必须重夺土地规划主导权,才能突破经济发展与社会分配困局。一年后的今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社会运动,使得社会改革成为香港无法回避的急务,土地问题又再成为重中之重。近日社会对于动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地建屋凝聚了共识,政府已再无不行动的借口。土地不仅提供居住空间,也是发展经济的必需品。政府不仅需要为“安居”亡羊补牢,还要让市民“乐业”,如此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要求政府具备战略视野,打破既有城市空间布局,从日常通勤到产业规划各个环节,一一解除阻碍市民乐业的枷锁。居职分离是许多香港人的生活写照,不少市民每天需为工作攀山涉水,通勤时间动辄以两三小时计,生命中不少光阴都虚耗于长距离的车程上。然而,公众似乎亦对此习以为常,原因不外乎别无选择,只可无奈接受。归根究柢,香港城市发展失衡,经济活动集中于维港两岸,并没有随人口增长分散至新界地区,导致新界经济动力欠奉、就业机会不足,百万计新界市民奔赴港九工作,忍受长距离通勤的煎熬,生活质素难言美好;接驳市区的交通系统亦承受沉重压力,主要干道挤塞成为常态,一旦公共运输系统发生严重事故,瘫痪的不止是交通,而是整个城市的生产力。要彻底扭转本港不平均的城市发展结构,在新界打造一个全新的商业中心区(CBD)实为上策。政府正着力发展的洪水桥,便具备优势。
居职分离 香港打工仔日常
所谓CBD,简单可理解作城市经济核心所在:它并非城市的地理中心,但其区位必须具极优越的通达度,吸收不同商业活动。一般来说,CBD均具备一定特征,如地租高昂、集聚多元化商务活动,建筑密度较高、商业写字楼、零售设施密集、行人流量高及以日间活动为主等。世界各地的CBD形成过程殊异,既受历史、地理因素影响,亦与政府政策息息相关。观乎香港,目前两个CBD分别位于港岛中环、湾仔地区,以及九龙东启德至观塘一带,本港最重要商业活动聚集于此。前规划署署长凌嘉勤与规划师吴永辉接受《香港01》访问时均指出,本港CBD聚集着大量高端商业服务行业、例如不少投资银行、律师楼、会计师楼等均扎根于此。这类高端服务业不但是本港经济最为倚重的行业之一,其庞大的经济产值亦衍生了大量就业机会。
本港最高级的商业写字楼宇主要坐落于传统CBD,以2014年本港近706万平方米的甲级写字楼面积来说,中西区、湾仔、油尖旺及观塘已分别占有190万平方米、91万平方米、114万平方米及115万平方米,即占全港总量逾72%,为本港不少行业提供办公空间;同时,CBD提供的就业数字亦相当突出,单是中西区、湾仔、油尖旺及观塘便分别提供约42万、30万、27万及39万个工作机会,占全港近376万个就业机会的37%。港九CBD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CBD无疑为城市的经济核心,但本港经济活动过度集中于港九地区,导致全港经济发展失衡,新界地区欠缺高增值的经济活动。虽然随新市镇发展,过去数十年香港人口不断迁往新界,但香港高产值的经济活动始终未能随之分散至城市边缘;而且随着经济转型,本港传统工业的重要性不再,位于新市镇的工业邨式微,更加打击新界的经济活力;再加上部分新市镇如天水围规划欠佳,经济活动凋零,居于当地的工作人口深受居职分离之苦。
根据统计,2014年港九合共有约248万个工作机会,远较新界的128万个为高,同时港九的就业人口合共只有182万,较新界的203万就业人口低;再看各区的就业人口与工作机会比例,港岛区的比例最高,平均每人可享有1.6个就业机会,九龙区紧随其后,每人可享有1.2个工作机会,而新界区的工作机会最少,平均每人只有约0.6个工作机会(表一)。由此可见,新界的就业机会与人口严重失衡。
新界西北16万人“长征”港九
理想的城市设计,自然是尽量缩短市民的居职距离,减省通勤距离及时间,这不论对个人生活质素、甚至整个城市运作的效率均甚有裨益。然而,本港跨区工作却成常态:在2016年全港近376万就业人口当中,有约220万人口(约59%)须跨区工作,当中以赴港九为多,分别有约71万及82万工作人口,再次反映港九新界职位分布不均的问题。(表二)
必须指出,市民能于居住地区工作固然理想,但同区工作并非理想居职距离的必要条件,适度的跨区工作亦不一定是恶事。比较港九、新界各区数字,便能得知跨区工作的含义并不尽然相同。先看港岛数字(表三),平均各分区均有24%的就业人口能同区就业,其中身处CBD的中西区更达到34%,为全港之冠;另外,平均有51%人口即使未能同区就业,亦可“跨区”至港岛其他分区工作,只有大约20%的人口需远赴九龙、新界工作,可见整体有高达75%的工作人口能留于港岛工作。不难猜想,港岛商业活动繁多,就业机会充足,绝对可满足区内绝大多数人口的工作需要;加上港岛面积较九龙、新界为小,而且区内交通网络完善,可让大部份人口维持较理想的居职距离。
九龙方面(表四),平均同区就业比例为17%,较港岛为低,但高于新界,其中油尖旺及观塘等商业活动较多的地段亦有较高的同区就业比例(25%及20%);另外,平均亦有40%的工作人口在九龙其他分区工作,可见九龙整体不乏就业机会。而且区内分区距离不远,例如油塘与尖沙咀的地铁距离只为二十多分钟,理论上九龙区内的居职距离仍相对较短;然而,虽有32%就业人口须跨区至港岛、新界工作,但考虑到九龙区为本港中心,通达度极高,即使跨区至港岛CBD和新界扩展市区工作,仍是相对方便。
再看新界(表五),居职分离问题为全港最严重:相比港九,新界的工作人口最多(约204万),平均原区工作人口的比例却是最低,只有14%,同时平均跨区至其他区域工作的人口比例亦是最高,有35%,证明新界就业机会极之匮乏。当然,新界面积广大,不同分区居民跨区工作含义亦有所不同。部份地区如西贡、沙田、葵青及荃湾等,即使区内人口赴港九工作数字甚高,但如西贡区(包括将军澳)距离九龙东CBD不远,沙田、葵青及荃湾等扩展市区亦相对易于通勤至港九,居民的居职距离或许相对较近;不过,其他地区如新界西北、新界北则距港九甚远,对外交通相对不便,居民通勤至传统CBD动辄需时1小时或以上,遑论交通挤塞、事故问题时有出现,长时间通勤已成常态。单计屯门及元朗般的“偏远”地区,有逾16万人口须远赴港九工作,可见新界西北有大量人口存在甚严重的居职分离问题。
通勤流向单一 造成经济浪费
经济活动、就业机会过份集中于港九,工作人口的流动自然对交通系统产生巨大负荷,市民亦只能无奈承受个中恶果。以铁路为例,现时连接市区的铁路线于繁忙时间的载客量面临、甚至已逾极限:以每平方米站立4人的乘客密度计算,去年南港岛线、东铁线及东涌线往港九方向于早上繁忙时间的载客率分别已达77%、89%及95%;将军澳线、西铁线、观塘线及荃湾线更分别高达100%、101%、101%及113%。可想而知,往港九工作的人口通勤情况恶劣,市民不但要忍受极度挤迫的车厢,更有机会因车厢满载而浪费更多时间等候。
居于新界的打工仔情况更不堪,他们不但居职距离遥远、车程甚长,甚至需在上班旅程中多次转乘,承受较大的时间成本。举例来说,天水围居民如要乘坐铁路往湾仔上班,便需要先乘西铁线至南昌站、转坐东涌线至香港,再转乘港岛线才抵达湾仔,通勤车程不但远和复杂,更因转乘次数增加而面对更多变数。当然,新界连接市区的交通并非只有铁路,但乘搭陆路交通的情况亦不遑多让,接驳市区主要干道的负荷亦相当沉重,塞车、事故等问题无日无之。
更甚者,当繁忙时间的人口流动只集中一方,交通系统的效率便更形低下。如凌嘉勤所形容,目前工作人口的流动出现严重的“南北差异”,早上打工仔主要以单方向往南面港九涌出,只有少数人北往新界,傍晚则相反。他引用港铁数字,指出早上繁忙时间西铁线(锦上路至荃湾西路段)、东铁线(大围至九龙塘路段)及荃湾线(尖沙咀至金钟路段)往南行车的载客量与往北方向相差分别达5倍、2.5倍及3倍,这种极端流向不但会在繁忙时间对单一方向的交通造成沉重负担,影响市民通勤效率,同时亦会对另一方向造成经济浪费。
继续阅读:【洪水桥新CBD.倡议(下)】商业分布失衡 新界西北应升级规划
上文节录自第181期《香港01》周报(2019年9月23日)《商业分布失衡 市民辛苦通勤 洪水桥宜建新CBD》。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