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纠结于中央会否强硬
缠绕香港社会的中港矛盾在反修例风波中再度爆发,中央政府也成为一些示威者叫嚣“揽炒”的对象。在这个充满情绪的喧闹氛围之中,各种与这次风波相关的内地举措与舆论都格外受关注,“解放军何时出动平乱”更成为人人都在议论的话题。纷杂的声音之中有亢奋、有恐惧,更多的是忐忑,从中不难看出,对于中央会否以强硬手段平乱,港人或许各有想法,但多数人内心真正期待的还是这种情况不会发生。这引人思考,大家为什么要纠结于不想要的“想像”,而不是以务实的态度去冲破迷思?
关于中央对香港局势的盘算,近日有一些风闻引起了香港舆论截然不同的解读。上周五(8月30日),路透社引述三名香港和内地消息人士报道指,特首林郑月娥曾在8月上旬或之前向北京提交报告,分析示威者“五大诉求”的可行性,更表示撤回修例有助化解政治危机。报道指北京拒绝撤回修例的建议,又要求她不得屈服于示威者任何其他诉求。
被港人视为了解北京风向标的《环球时报》驳斥路透社编造谣言,挑拨煽动示威者将矛盾对准中央。有趣的是,《环球时报》日前在社论强调香港需要维持“高度自治”时,港人不仅有如觅见知音,更尝试拿它与该报之前的强硬表态对比,从中品味中央是否调整了处理香港乱局的部署。其实,这份民粹小报也许能捕捉内地社会民情,但视之为理解中央的“权威”媒体,恐怕捉错用神。
路透社的消息与《环球时报》发出的信号孰真孰假,没人可以给出答案。在当下如此撕裂的社会里,立场成为辨别黑白的唯一指标,人们倾向从自己想要的结果来判断听到的消息有多可信。问题是,大家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揽炒”心态与“中央会不会强硬”的思想碰撞来看,事实未必如此。
有多少人真心想“揽炒”?
“揽炒”在反修例风波里成为热门话语,这种想法的发酵与政府面对示威诉求时束手无策,被指摘一如既往地傲慢、拒绝放下身段,当然有很大关系,然而有多少运动的参与者真心准备好与任何人“同归于尽”?事实上,即使在这场运动中市民对暴力行为的承受能力较以往更大,但“揽炒”绝非“和理非”与“勇武派”的共同心态,当示威的激烈程度超出一般人可以接受的底线,反思与理性的力量便会发挥作用,尝试把它拉回正轨。
从字面来看,“揽炒”要表达的是,抗争者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但逐步演变成可以“同归于尽”。在现实行动里,这体现于堵塞道路、阻挡铁路运作等等所谓的“不合作运动”,希望藉影响经济民生来对政府施压,以求达到抗争的目标。这种行为是否能达到目的另当别论。示威者“揽炒”的对象有两个,首先是造成民怨的特区政府,进一步则是挑战中央政府。因此,他们时刻留意着中央如何回应,其中有着充满矛盾的博弈心态。
一方面,“揽炒”的鼓吹者似乎作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心理准备,等待着一场“血洗”,也许真有少数极端分子打算“牺牲”。与此同时,另一些评论家自以为“理性”地作沙盘推演,分析这种边缘策略的“精妙”,判断中央政府会迫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量,不敢动武,最终会向抗争者“跪低”。大多数人当然知道这是少数人的痴人说梦,然而,作为一种精神抚慰,还是会有人愿意为这种荒唐的猜测背书。
为何赌一场必输的赌博?
十赌九输的道理人人都懂,为何示威者却下一个必输的赌注,赌一个自己不断认定的专制政权忽然“慈悲为怀”?“自欺欺人”也许就是答案,换言之,他们的真正目标其实不是“揽炒”,它只是被想像为一种“有效”的抗争手段,希望获得“极限施压”的积极成果。当然,鼓吹者其实自己也在担心最坏的情况会发生。
除了留意解放军,深圳在最近两周内两度举行大规模防暴演习,也挑动着香港人的神经。如果说在如此敏感时刻,邻近香港的地方密集举行这类演练不是震慑香港社会,只会是自欺欺人。演习中打击的“暴徒”头戴黄色安全帽,手持雨伞、木棍,乃至防暴部队用广东话发指令,都很容易使人对号入座。有舆论警告,中央正在作最坏打算,绝非虚言。上周六(8月31日)香港街头汽油弹横飞的暴戾场面,也许只会令更多人相信这一刻离我们更近。只是,非要用这种危险的赌博等待着“全盘皆输”的结果吗?
上述路透社的报道,除了让人担心中央坚持用强硬手段处理香港乱局外,还让一些人认定,中央在幕后操控港府决策。可细想一层,有谁真会天真地以为中央对香港乱象完全视若无睹,任由局势失控? 平情而论,香港处于“一国两制”的宪制框架下,拥有主权的中央政府肯定对香港局势有发言权,《基本法》甚至规定在香港进入紧急状态时,中央可把全国性法律在香港实施,而后者也是香港社会最关注的另一焦点。
不过,在关注中央有多少强硬手段、会不会加诸港人身上时,我们若回头看,也许更值得反思的是,香港近年的动荡不是时刻出现中央即将武力介入的杂音吗,最终为何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杞人忧天?
中央软或硬关键在议题
谈论中央是否强硬时首先要问,这是指什么议题?如果说坚持“一国两制”符合香港人的追求,那么中央一点都不强硬。如果说香港的言论自由是指可以推动港独,中央的态度必然强硬;反之,如果言论自由只是针对各种意识形态,包括叫喊打倒中国共产党,中央是会比较软的,延续二十多年的六四集会从未间断就是证据。
在反修例风波中,对如此多市民上街表达诉求,中央的态度是偏软的,否则不会同意停止修例。然而,中央也反复重申不在原则问题上让步,如果香港的暴力持续,中央必然不会妥协,甚至会强势回应。有些人以为中央因为顾忌国际社会的批评,不会随意使用武力,这种猜测恐怕只会被证明是无知及错误的。其实,如果大多数香港人都认为中共专制,为什么又会相信她可以因为国际舆论批评而改变?
2014年的雨伞运动,中央强势介入要求港府停止使用催泪弹,更阻止特区政府强硬清场,容许占领行动持续了逾两个月,时任特首梁振英后来放弃连任,也象征着中央不认同其以斗争为纲的管治路线,希望香港社会休养生息。由此可见,非到万不得已的地步,中央都希望香港问题由香港自行处理,尊重“两制”——这个理性判断也多次被事实证明。
“港人治港”需先做好分内事
客观地看,在“强硬”之外,中央也时刻作出不容忽视却又时常被港人无视的表态,这就是反复强调维持“一国两制”的决心。这个差异正正体现了香港与内地对“一国两制”认知的鸿沟。毋庸讳言,中央与香港在这方面各有一本厚厚的账要算——中央正为长年以“区隔”态度处理陆港关系所造成的破坏承受苦果,以至于如今要拨乱反正,强调“融合”时面对巨大反弹;港人则要在此艰难时刻重头全面深刻认识“一国”与“两制”的本意,重塑香港的身份认同。重新互相认识的过程很痛苦,但却是非常必要,毕竟使“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既是港人普遍的期盼,也是中央要尽最大能力维护的国策。
对香港社会来说,与其抱着杯弓蛇影的心态猜度中央会如何“强硬”处理香港问题,不如认真研究如何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走出当前乱局。香港要坚持“港人治港”,就需要官员与市民共同完成这个任务。香港需要自强,也有足够空间自我发展,前提是认清“一国两制”的本质——上述《环球时报》社论便明白无误地作出了解说,可惜的是,本地舆论多把焦点放在文中“回到高度自治的原点”这句话,未深究后面的另一句“大实话”:香港的“高度自治”不能导致其与国家政治上的对立,这是“一国两制”原则的底线。
再套用内地官场流行语“打铁还须自身硬”,香港要确切守护香港的“一制”,长远须建立强而有力的高效管治,这需要官员有足够政治认知与治理能力。《逃犯条例》修订引起的震荡让人始料不及,是因为大家没有意识到,香港的深层次矛盾已到了任何一次“意外”就可能造成一发不可收拾之势的地步。大破之后谋求大立,空前的乱局是社会不公积累多时之后的结果,当前的急务是停止耗损,让社会建立共识,聚焦于改革,推动香港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