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雷莎·梅泪别相位 脱欧的沉重教训
英国唐宁街十号首相府门外,从来都是一个成王败寇之地。三年前,特雷莎·梅击败群英,在此矢言要带领英国脱欧;三年后,她一事无成,只能黯淡宣布下台,泪水更忍不住夺眶而出。
原想成为新一代政治家、铁娘子二号,最终结局何以如此?
特雷莎·梅或许未曾言及,要做“新一代铁娘子”,但她作风硬朗,不畏党内群雄,还以“难缠的女人”(bloody difficult woman)自居,足见她的自信和自我定位。
特雷莎·梅自信,所以明知脱欧谈判荆棘满途,仍然迎难而上。她的最大愿景,是达成协议、带领英国翻开历史性一页,她以“脱欧首相”的身份青史留名。
保守党以公投来摆平党争
然而,脱欧打从一开始,已经走错方向。不少人也记得,英国保守党多年来在疑欧和亲欧之间挣扎,强如戴卓尔夫人也因为外相贺维不忿而别,终要下台;马卓安未能平息党内分歧,97年大选遭工党贝理雅击溃;卡梅伦则押下重注举行公投,结果豪赌失败,拱手让出相位。
脱欧的错,在于保守党政客自私自利,欲以公投和民意来摆明党内不同声音。公投固然是反映民意的机制,但要发挥得好,必须在制度和政治文化上配合,好像瑞士那样。保守党将脱欧这种复杂议题,一下子抛出社会,要求英国人在短短数个月内作出抉择,加上约翰逊(Boris Johnson)等政客在拉票时误导选民,最终英国社会撕裂,公投结果被指不能反映真正民意。对于政府施政和谈判,根本起不到任何有意义的作用。
提前大选属致命错误
脱欧的错,除了保守党之外,也在于特雷莎·梅自己走错了历史一步。2016年她接任首相之时,保守党仍在下议院占大多数议席,但特雷莎·梅却在2017年下令提前大选,原意赢得更多议席,最终却在社会政策、民生议题等上不敌左翼工党,不只赔上多个议席,更加失去国会主导权。从某个角度看,特雷莎·梅与保守党的根本性问题相似,都是以一己政治利益为先,并以为可以透过民主选举,达到他们预期的政治结果,却未曾想过万一选举结果不如预期,会如何苦了自己以及苦了社会。
经济融合本要有所牺牲
再者,英国的国会议员和政治为了讨好民众,一直说些似是而非、不能实现的空话,例如特雷莎·梅理应能够迫使欧盟让步。然而,英国能否取得一份好的脱欧协议,不只是欧盟让步与否的问题,而是他们必须有所取舍。在过去一年,哈佛经济学家Dani Rodrik的“三难理论”多次被人引用,指出在脱欧谈判中,英国须在经贸关系、国家主权和民主政治中放弃一个,而不能三者全要。
当然,这样说,并不代表大局早已注定。历史没有如果,但特雷莎·梅若能取得党内脱欧、留欧议员的支持,或一早放下身段,与工党展开跨党派合作,能够走出一条血路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在这三年之间,特雷莎·梅却未能展现出政治家应有的长袖善舞,反而一直树敌和被围攻,最终连下议院领袖利雅华(Andrea Leadsom)等重要人物也辞职作反,特雷莎·梅只能黯淡下台。
坦白说,特雷莎·梅要泪别相位,虽有时势、人事的因素掺杂其中,非完全她所能控制,诚如其在辞职演说中所言,脱欧谈判是“非战时政府面对的最大挑战”,但她亦有部分责任,毕竟政治家从来都不容易做,要有智慧和耐性克服种种困难。特雷莎·梅的失败,可谓给所有有意从政、以政治家为志业的有心人,上了沉重而宝贵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