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甚么,你也是英国人
英国脱欧如闹剧。闹了两年,无甚进展,首相特雷莎·梅还险些弄丢相位。外人看在眼里,莫不咧嘴而笑。
然而,行外看热闹,行内看门道。英伦岛人进退维谷,岂是他们独有的困境?脱欧所面对的,实乃全球共遇的难题。
“这是漫长而不容易的一天,但最终,我乐见同袍透过今晚的投票支持我。”英国时间星期三(12月12日)晚,首相特雷莎·梅获知通过保守党信任动议后,在唐宁街十号门外矢言会带领英国完成脱欧。
能够保住相位,部分是因为她许下承诺,在2022年不会领导保守党拼大选。换言之,她以只做一届首相来换取党友信任。这个决定,既展现她欲以“脱欧首相”留名历史之心,亦反映出她明白脱欧之难,代价非轻。
保守党受困欧盟多年
众所周知,英国最近三任保守党首相下台,都是因为弄不好与欧盟的关系。强如铁娘子戴卓尔夫人不惜独排众议,坚持与欧盟保持距离,外相贺维不忿而别,触发戴卓尔夫人下台,震惊英外。接任的马卓安未能平息党内亲欧和疑欧派的分歧,97大选遭贝理雅击溃。卡梅伦押下重注举行公投,原以为可一劳永逸地摆平疑欧呼声,结果却是豪赌失败。
特雷莎·梅甫上任,已深明脱欧谈判艰巨,特别是北爱尔兰与爱尔兰的边境安排。这个不可能任务,由谈判之始到结束之时,从来没有一个面面俱圆的解决方案。特雷莎·梅与欧盟达成的协议,也只是将它留待脱欧生效后的过渡期再算。
经济全球化的三难理论
脱欧悍将约翰逊等人一直表示,只要国会可能不通过脱欧方案,特雷莎·梅谈判时就有更大的筹码,迫使欧盟让步。这种策略在谈判角度或许有其道理,却忽视了这不全是欧盟让步与否的问题,而是英国必须有所取舍,不可能甚么都要。正如哈佛经济学家Dani Rodrik的“三难理论”,在全球化之下,经济融合、国家主权和民主政治只能三择其二,不可能三者兼得。在脱欧的问题中,英国亦须在经贸关系、国家主权和民主政治中放弃一个。
从上图可见,英国若要离开欧盟,就只能考虑要商贸利益,还是更大的政策主导权。选择前者的话,则是所谓的挪威模式,加入欧洲经济区,但得要接受货物、资金、服务及人口自由流动;选择后者的话,即是所谓的硬脱欧,放弃欧洲市场。若想两者兼得,就要考虑二次公投。
如何取舍,可以有不同意见,这在多元社会原属正常。特雷莎·梅去年贸然重选国会,令她失去果断抉择所需要的政治基础,与人无尤。惟部分政客却声言要鱼与熊掌兼得,则显得不负责任。例如前外相约翰逊声称,既要拥有蛋糕,又要吃下蛋糕,正好表现出他不切实际,“蛋糕主义”(cakeism)更成为英国版的“鱼与熊掌”。
英国的三难抉择,不但其他欧盟成员国正在面对,并引发右翼民粹政治兴起,世界各国亦得回应这个难题。特朗普的兴起,可见不少美国人高举国家主权或其他民主政治的诉求,放弃经济进一步融合,宁取保护主义。这种三难抉择,香港人未必感受到,但或许这只因香港社会过于深信全球化自由经济,忽略了其他民主政治的合理期望,以至劳工权益、本土经济等被牺牲,香港人都不痛不痒。
透过英国脱欧的个案,所有的政治领袖都必须认清全球化的宏观格局,以及当中必要面对的取舍。唯有如此,才能务实为社会寻找最大公约数,并以民主原则作出大多数人接受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