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数据须打破行政障碍 政府统筹角色不可少
香港要成为智慧城市,丰富而公开的数据不可少。然而,民间屡屡批评香港在开放数据的步伐太慢,过往政府开放的数据集,要不是太少,就是取用不便,阻碍创科发展和监督施政。近来政府终于有动作,在本年《施政纲领》落实各个决策局和部门在本年底前发布开放数据计划,并于每年更新。
面对多种多样的数据,政府难以短时间内悉数开放给公众。因此,部门需要判断开放的时间表及路线图,并要符合政府施政范畴重点,才能发挥数据的效用,裨益社会。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需要做好统筹角色,避免开放数据过程失序,市民无以善用。
年底公布政府开放数据计划 次序视乎公众和业界需要
政府本周三(11月 7 日)在回复立法会议员胡志伟质询时,举出数个有望开放数据的例子,例如医管局会考虑提供急症室及专科门诊轮候时间,发展局正支援“空间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和分享地理空间资讯。另外,政府出资研发小巴实时到站系统和智慧灯柱,又与电力公司商讨公开用电数据。
诚然,政府存有成千上万的数据集,还有无数未整合的原始数据。若果政府在撇除私隐和安全风险因素后,悉数开放数据并便于阅读,让商界和民间自行“寻宝”,研发产品和服务,这就是最理想的状况。事实上,“数据预设开放”(open by default)能够体现政府透明,尊重公众知情权。然而,正因政府数据海量,预备数据集需时,难以无限量动员人手编制,部门就必须判断哪种数据优先开放。
聆听民意更须主动出击 呼应施政重点
政府阐释,开放数据的次序,取决公众和业界需要,又会收集公众人士的建议。胡志伟的质询,同时问及可否公开更多民生的实时数据,例如公众游泳池及图书馆自修室的使用情况,但康文署因为欠缺侦测装置,未能回应诉求。鉴于使用者众,署方应优先着手研发数据收集和发放系统,让市民感受公开数据的好处。
由下而上聆听民意,好处是有助政府选择合适数据并将之开放,但坏处是政府角色被动,未能把开放数据的价值扣紧政府的施政重点,尤其是关乎民生的住屋、人口老化、医疗、教育和创科范畴。
因此,政府必须采取主动,邀请商界和民间提案。政府已经承诺辖下的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担任统筹开放数据角色,透过研讨会、举办比赛等活动,鼓励各界开发创新应用方案。要此类活动发挥更大效益,办公室须订立主题和预期目标,数据爱好者和业界就能针对主题研发产品。
另一建议,是政府走入民间,询问市民最需要何种数据,确保数据成品有用。在美国加州的格伦代尔(Glendale),市政府在2016年收集当地所有申请,得出楼宇安全是民众最渴求的议题,然后访问市民,了解为何需要此等数据,发现申请者折腾数星期索取楼宇资讯,才可完成建筑许可申请,公开楼宇资讯有助缩短业主等候和借款年期。
除了在本地收集建议,港府应多参考外地开放数据的成果,构思香港能否跟随并发放。举个例子,香港的蚊患严重,随时有爆发登革热疫情的风险,不少人曾经引用新加坡的防疫经验。当地政府制作运算模型,推测高风险爆发地区,率先推行防蚊、灭蚊措施。政府部门又把数据公开,制作风险地图,民众可随时监察。登革热患者在 2013 及 2014 年达高峰,一周内最高有891 人染病,在模型面世后,疫情舒缓。在过去几周,每周患者数目维持60至80人。香港政府大可取经,并制作适应本地的数据模型。
打破行政障碍 统筹角色吃重
回到香港,当社会愈趋老龄化,社会需要预防与长者相关的交通意外上升。政府现时上载同比龄阶层分布的交通意外伤亡数字,但没有事故地点。若果把地点及刊载至网上地图,加上其他与意外相关的因素,将有助长者团体及地区组织分析,探求减少意外、长者安全出行的方法。
社会不只要求政府公开数据,而是公开有用、方便取阅的数据。不少国际研究指出,在政府开放数据的过程上,除了面对技术障碍,也面对行政障碍,例如部门财政不足,各自为政,甚至担心市民增加误解等。政府不可回避订立《资讯自由法》和《档案法》,确保部门公开资料;在立法之前,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要履行统筹角色,制定数据发放的形式、内容及日程,并充分汲取民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