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万人居于㓥房 基本住屋权利保障不足 地产商代表“嬲爆”?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周一(29日)出席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时,地产及建造业界立法会议员石礼谦批评今次施政报告无着墨如何解决㓥房户困境。石礼谦的批评有其理据,虽然公私营房屋比例由“六四比”调整至“七三比”,但去年推出的“首置上车盘”亦纳入公营房屋,加上“绿置居”恒常化,减少出租公屋的数量,基层市民的公营住屋供应更为紧张。

石礼谦表示,虽然他代表地产商,但现时施政报告并无解决公屋轮候册及㓥房户困境。(资料图片)

削减公屋忽视基层需求

被问及未来增加公营房屋比例时,会否以出租公屋为主导,陈帆指政府会视乎社会诉求再作决定,但强调当局对基层市民有承担、决心,未有正面回应问题。事实上,陈帆早前透露,公营房屋包括居屋、绿置居及首置上车盘。“首置上车盘”原不属公营房屋之列,申请家庭收入介乎57,001元至74,100元,这些单位绝非基层市民所能购买,将其纳入公营房屋比例之中,出租公屋难望大幅增加。

另外,公私营“七三比”是以单位数量去计算,并非等同于土地面积,即使取得新增土地,私楼仍可继续获较大面积的土地发展。为确保资助房屋的质量,比例应跟随土地面积而非单位数量。

陈帆出席港台《千禧年代》时指出:公营房屋包括居屋、绿置居、首置盘,例如最近看到市民十分欢迎重新推出申请的居屋,我们有动机去满足市民诉求,届时会作机动性编配,满足不同人需求。

市建局土瓜湾马头围道首置上车盘,最快于明年初开售。(资料图片)

以绿代公非新政

更有甚者,林郑月娥去年提出用绿置居取代公屋,以维持房委会收支平衡。“01观点”多次提出以绿代公的弊端,而政府将新建的、本可作出租公屋的单位,让合乎绿表资格的市民购买,事实上等同董建华年代的租置计划,一旦公屋出售,已等同私楼,单位将不会再交还房委会作再编配之用,变相削减了出租公屋单位供应量。

深水埗区长沙湾丽智邨共有六幢大厦。第一期四幢会转为绿置居,最快年底接受申请。(张浩维摄)

政府有责任帮助中高收入家庭置业,但不能因此削减基层市民的住屋供应量。按房屋委员会的定义,公屋是针对“真正有住屋需要,但又无法负担其他类别居所的家庭”而设,基层家庭的住屋需求逼切,出租公屋作为房屋阶梯的最低层,提供了基本的住屋保障,公营房屋应以非营利为原则,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

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什么代表地产商的功能组别议员,会对公屋供应不足感愤怒。其实,在本年初,李嘉诚也曾呼吁政府增建更多公屋。据房屋署资料,2018年6月底,约有268,500宗公屋申请,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达5.3年。政府的无能,早已将社会推向动荡边缘,一旦社会再爆发大规模冲突,将大大影响营商环境,这是商界绝对不愿看到的。民间多次批评政府减建公屋,商界也就此提出建言,对于这近年来少有的“商民共识”,政府不应置若罔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