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师训学士学额萎缩无可厚非 反思专科专教认受性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公布,由 2019/20 学年起,停收教育学士(通识教育)新生。院方称停收主因是批准开办学额被削,难以维持教学水平。然而,通识教师空缺渐减,加上学校喜用主科老师兼教通识而非“专科专教”,教育界担忧毕业生找不到常额通识科教席,院方的举动可以理解。长远而言,不论在培训和学校层面,通识老师应同时具有个别专科和通识教育的能力,既能提升通识科观感,又能保障准教师事业。

通识教育科是三三四学制的全新核心科目。(资料图片)

通识科专科专教不受重 多用兼任教师

通识科横跨文科、社会科学和理科范畴,加上学制和评核方法多元,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要成为通识教师,现时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修读度身订造的通识教育的学士,二是修读学位教师教育文凭(PGDE)。

现时中大教育学士(通识教育)每年收约十名新生,据报章报道,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下学年只拨六个学额给该课程。院方在考虑资源限制,所以在 2019/20 学年起停收新生。除了中大,浸会大学提供双学位通识教学教育学士(去年新生学额为 24 人),教育大学提供自资通识教育荣誉文学士课程。香港大学则结束了通识教育学位课程。

通识科在 2009 年成为文凭试必修科,大专院校为应付新学科,积极开办通识师训课程,期待中学可以吸纳毕业生专科专教。以学士学位计,首两三届学生在四、五年后毕业,陆续获聘。

撇除英基及其他私立国际学校,香港现时有 473 家中学,假设全部均开设三年制文凭试课程,每级有四班,每家中学每个学年需要有 12 班通识科。再假设每名专科专教的通识老师任教两班,每家学校需要六位相关教员,香港需要约 2,800 名专任通识教师。

可以推断,几年来如果学校起用专任教师,应能全数吸纳,大有扩张之势。但是,相关的学位课程却渐渐萎缩。教育界担心,空缺逐渐被填满,加上旧有教授通识科的同工,晚近毕业的一群,入职愈加困难。与此相较 PGDE 课程仍然报读者众,背后或反映教育界较接受兼任通识科安排。

陈老师表示,通识科是必修科,但有名无实,大部分学校并不重视通识老师的专业性以及课时。(梁启敏摄)(梁启敏摄)

削减教席、专任教师不器重 前路更见荆棘 

大专院校认为通识科专科专教,更能掌握课程内容和评核方法,而且有助维系师生关系。可惜,校长却倾向教师兼任通识科,原因有三。

首先,虽然通识科为必修科,但观乎取得至少二级或三级的比例,均较同为必修科的中英数高。在计算成本效益之下,中学会调拨更多人手和资源在其他主要科目,通识科容易成为被开刀的对象,专科专教的诉求也没有那么迫切。

其次,不少校长认为最初由其他老师兼教通识科,效果不太差,也有一定任教通识的经验,所以没有诱因专科专教。

非通识专科和持有通识 PGDE 的教师,早有语文、理科或历史的本科资历,他们较有能力保障教席。相反,通识不够专科专业的思想,仍然植根于教育界。因此,学校多少怯于安排通识学位教师转任专科教师,情愿安排专科老师兼教通识科。

第三,教育局取消通识教育科课程支援津贴,不少合约通识教师在拨款用清后,不再续约。

教育局正在检讨通识科的结构,盛传方向是更改评级为及格和不及格,或者剔出核心科目,或者改为只修不考。有人认为,虽然未至于杀科,但学校对于聘请通识教师的疑虑,难免更添一重,宁聘兼任通识科教师。

通识科合格率近九成,比同为必修科的中英数高。(图片来源:考试评核局网页)

通识师训宜加强学科深度 增加认受性及职业保障

从涉猎学科的深度,以及教师的前途考量,通识科专科专教未必切合本地环境。院校应适时检讨应否继续此等课程,并研究双学位课程会否更具认受性。教育局、研究单位和中学也应展开研究,比较各类通识课程的成效。

诚然,鉴于学位教师文凭毕业生不绝,教资会及各家大学应该密切监察就业状况,适时调节开办科目的比重及学额,避免准教师未能找到教席。另外,不论科目,现职中学老师普遍批评教学和行政压力庞大,损害身心健康。教育局应该增加直接常额教席,减轻教师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