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科】以独角兽多少断定政策成败? 勿揽市场发展成果为政绩
创科局局长杨伟雄昨日(19日)发表网志,提到香港的创科前景良好,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独角兽”陆续出现。无可否认,香港的创科机遇不少,各行各业都有把握创科机遇拓展业务,尤其是金融界,可见市场业务有“智能化”的需要,惟与政府施政没有必然关系;独揽市场成绩为政绩,只会更见创科局无力推动创科发展。
杨伟雄以“Hi-tech捞嘢”为题发表网志,指出目前香港已诞生了最少两只“独角兽”,即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新创公司。杨伟雄指,香港“独角兽”数目已与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可比拟,又相信未来一两年将会有更多“独角兽”陆续出现。他又列举多个金融、地产行业利用科技拓展业务的例子,认为将科技融入不同经济活动,前景无可限量。
独角兽的诞生代表创科政策的成功?
单凭“独角兽”的多少不足以评价政府施政的成效。毕竟有不少新经济行业的“独角兽”都被指估值过高,当中亦涉及很多财技因素,估值是否没有“水份”实成疑问。早前专门研究富豪排名的胡润研究院发表了《2018第一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截至今年3月底,在大中华区新发现33家独角兽企业,总数上升至151家,而胡润表示当时还没有找到港澳台的“独角兽”企业。《指数》的标准不无可议之处,但相对于国内如雨后春笋的“独角兽”企业,“香港已诞生了最少两只‘独角兽’”似乎并不是什么重要政绩。
更重要的是,现时香港的金融科技发展逐渐追上世界潮流,主要是由市场、行业推动的成果,情况就像早前金管局公布开放API“四步走”,金融业界在开放数据方面行得比政策快和前,政策支援来得比较迟,可算是业界推动监管机构的成果。事实上,香港的数码竞争力跌出十大,仅排11。渣打银行、中国银行、恒生银行、会德丰、信和等大企业,要引入新科技绝对不是难事,而且确实有需要(如减低营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自然要发展金融科技领域。
香港独角兽要“走出去” 政府角色仍在
杨伟雄在文中尾段提及,香港去年初创企业的总融资额较2015年升1.5倍,港交所的上市制度改革将继续吸引创科公司来港上市,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会带来的庞大创科机遇。然而,相对内地而言,香港的市场较小,内地的新创企业较香港发展更早、竞争更激烈,四只“独角兽”(即GOGOVAN、WeLab、商汤科技、Tink Labs)早前曾明言,不会将业务重心放于内地。虽然大湾区有创科发展机遇,但就香港“独角兽”而言,商机有限, 而且竞争又大,须放眼其他地区。当中以GOGOVAN为例,GOGOVAN去年已有“出走”动作,与内地集团合并,还表示会放眼新加坡、台湾、韩国等地区。
GOGOVAN在内地的货运平台昨日更改名为 “快狗打车”,根据官方介绍,“快狗”是沿用了 GoGoVan 的中文名称,“快”寓意快速,“狗”寓意可靠可信赖。
香港能迎接内地“独角兽”落户香港实属好事,亦展现内地“独角兽”对香港金融系统的信心,但同时,政府须考量如何协助香港“独角兽”“走出去”,而他们期望发展的地区不仅在内地、大湾区,更包括庞大的东南亚市场。政府可提供的政策支援为,与有关国家签定方便“独角兽”落户和投资的贸易协议、税务优惠等等,视“独角兽”为珍宝之余,帮助他们向外发展更为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