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加租加到尽 住户苦况乏人知 租金调整机制须改变
房署建议今年9月起公屋加租10%,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本周二(7月10日)开会讨论相关事宜。过去8年,公屋租金分别于2012、2014以及2016年加租一成,本次调整为连续第四次公屋租金“加到尽”。原本公屋政策租金的核心任务是为“有需要人士”解决房屋问题,并将公屋租金维持在居民“可负担能力”的范围。然而,公屋租金按照现行租金调整机制不断上调,明显与政策原意背道而驰。租金调整机制若不改变,公屋租金恐会趋向市值,居民的住屋权将进一步受损。
现行的租金调整机制是基于《2007年房屋(修订)条例草案》引入。条例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根据《房屋条例》(第283章)房屋委员会须每两年检讨公屋租金一次。现行租金调整机制下的首次租金检讨在2010年进行。租金经检讨后于2010年9月1日上调4.68%,随后的三次(2012、2014、2016)租金调整幅度都达到10%。消息指,房署建议今年9月起公屋加租10%,有近76万公屋户受影响,平均加租188元,租金上调的幅度介乎34元至469元。
按既定机制,房委会将会参照租户收入来调整租金,并在此基础上限制最大加幅为10%。根据《香港01》报道,2015年的公屋租户家庭每月平均收入为20,566元,在2017年,经调整后的公屋租户家庭每月平均收入为22,950元,升幅达11.59%。由于租金调整机制10%的“封顶”安排,因此2018年公屋租金建议加幅为10%。
观乎过往公屋租金调整,政府不时提供差饷宽减或政府代缴租金等一次性纾困措施,惟措施力度之弱,惹来不少批评声音。例如今次加租,有议员认为居民收入增长已被通胀抵销,房委会若认为加租无可避免,则应免租一个月;另外有议员认为本港百物腾贵,港铁、电费加完后又轮到公屋加,称房委是“欲加之租,何患无辞”。
房委会要避免类似批评,减免差饷或者宽免租金固然要做,然而,更加需要的应是检讨修改租金调整机制。现行的的公屋租金调整机制按照居民入息变化决定收入水平,若然居民收入水平涨幅超过10%,则公屋加租必然达到10%的上限水平。然而,单纯从入息考虑,其实无从反映公屋居民真正的负担水平。
根据2014/15年住户开支统计调查结果,公屋住户的平均每月住屋开支是1,608元,而资助房屋和私人房屋住户的相应开支则分别是9,806元和14,876元。与资助及私人房屋住户的住屋开支相比,公屋住户的住屋开支看似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但是,如果将食品、交通、杂项服务和其他商品或服务类别一并考虑进去,公屋住户的每月平均开支则为13,275元。上述提到2015年公屋住户平均收入为20,566元,意味公屋住户每月支出占收入近65%,而65%只是取平均数计算出来的结果,假使扣除一些收入较高的公屋住户,公屋住户支出/收入比例相信将进一步推高。
2016年公屋租金上调的时候,街坊工友服务处访问350个公屋租户,发现逾8成受访公屋租户入不敷支,逾半表示租金占收入超过一成。然而,当年的公屋租金仍然加租10%。彼时,房屋委员会资助房屋小组主席黄远辉指,听到社会有声音认为要在租金调整机制加入通胀、最低工资及居民开支等因素,并首次提出可检讨公屋租金调整机制,惟两年过去,一切如故,而主席黄远辉亦变了口风,表示“看不到好大空间要检讨机制”。
另一边厢,署理运房局局长苏伟文于近期重申,公屋租户整体收入在过去10年累增88%,而公屋租金只是累升53.5%,因此,他认为租金的调整幅度属可负担水平。黄远辉主席和苏伟文局长应该明白的是,“看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不存在”,香港2016年的坚尼系数达0.539,除税及福利转移后的数字仍高达0.473,数字反映本港极度贫富悬殊。如果香港的坚尼系数排除公营房屋的福利转移,社会其实已经达到动荡的边缘。要解决香港的贫富悬殊,宽免差饷、免租或者停止加租其实都无济于事,但政府如果连这些都不做,社会要付出的后果与代价恐怕是政府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