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封顶‧观点】林郑月娥新房策 穷人补贴穷人住公屋
林郑月娥于本周二(10月27日)接受《明报》访问时详述了其“置业主导”政策,她表示在公屋单位数量达八十万后将会“封顶”,日后会将大部分新建公屋转为“绿置居”,原因是这数目的出租公屋已经足够,并谓绿置居将能补贴房屋署维修、兴建公屋的支出,惟公屋、绿置居居民本来都是社会上收入较低的一群,这做法无疑是要穷人补贴穷人。
据林郑月娥的说法,推出绿置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考虑到公屋与绿置居的兴建成本相同,惟后者能够为房委会带来收入,纾缓财政压力。她犹如将房委说成一间自负盈亏的商业机构,一旦没有收入,就不能继续建屋。事实上,若然房委的“房屋储备金”不足,政府可以选择注资,在去届政府注资后“房屋储备金”已达740亿元,林郑月娥似乎在暗示政府不会再负上兴建公营房屋的财政责任。她过去常强调“理财新哲学”,也就是更进取地运用公帑,然而,她的“置业主导”房屋政策,却卸去政府兴建公营房屋的财政责任,可谓今不如昔。
尤有甚者,林郑月娥声言“公屋若用作出租,收回来的租金不足够填补差饷、管理费及维修费用”,故需要将公屋转作绿置居出售,补回支出。然而,大部分公屋、绿置居的居民、申请者都符合绿表申请资格,按理说,政府应该负起财政再分配的责任,将公共资源拨备予社会上的弱势人士,如今林郑月娥声言要将绿置居所得的收入用于公屋营运,岂不是要穷人补贴穷人?说到底,政府就是用“置业梦”这美仑美奂的包装,让自己抽身而去。
此外,林郑月娥言谈间亦透露了一旦公屋居民、轮候者购买绿置居,他们将要付出差饷、管理费及维修费用,其金额或会比公屋租金为高。实际上,早前有媒体访问购买了绿置居的市民,不少都表示后悔。虽然绿置居的定价为市价六折,然而,由于房价水涨船高,以景泰苑的经验看来,供款可占市民的收入逾50%,市民的财政压力着实不轻。固然他们花毕生精力完成供款后,可以拥有自己的物业,然而,他们还需要付出管理费、维修费。
虽然林郑月娥表示不会将位处或邻近斜坡、需要兴建行人天桥的公屋转作绿置居,以减低居民的维修费负担,然而,由于绿置居的建筑质素参差,绝不能轻视其维修成本。举例来说,早前绿置居景泰苑入伙时已被揭多个单位出现漏水,可以预见,随着楼龄增加,居民在维修上将所费不菲。董建华在推出“租置屋”(出售公屋单位)时,尚且每户注资14,000元作维修费用,如今政府推出绿置居,却对这问题视而不见,可见林郑月娥只欲置身事外。
再说,林郑月娥指八十万租住公屋便已足够,却没有提出相关佐证。须知道,现时的公屋单位约为76万个,公屋轮候册上却有27万户,就算林郑月娥任内能够增加6万个公屋单位,仍然有21万户苦候上楼,林郑月娥却对此避而不谈。林郑月娥的前上司梁振英至少提出《长远房屋策略》,订立十年建屋目标,在 2017-18 至 2026-27 年度兴建 280,000个公营单位,纵然落成速度逊于预期,但梁振英至少有许下承诺的勇气,如今林郑月娥却一手推翻政府昔日许下的承诺,无疑是出尔反尔。
过去,她常言要展现“施政新风”,体现出“财政新哲学”,然而,从她数月的表现看来,却未展现出政治家应有的魄力,她的政策理念亦因循守旧,未见新猷。正如去届政府所言,房屋问题是重中之重,若然林郑月娥在这方面只作小修小补,甚至大开倒车,最终只会触怒市民,引起社会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