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樽减废胶 还须打通回收链 壮大回收业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环境局局长黄锦星日前表示,政府委托的顾问建议,为塑胶饮料容器引入生产者责任计划,鼓励市民回收胶樽。计划包括按樽制度,现金回赠等措施,目标是在今年底完成研究及评估,推出方案。香港去年平均每天产生158公吨主要制造饮料胶樽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但回收率不足一成,远比金属等价值高的物料差。如果要落实回收计划,政府需要考虑整个回收链,包括回收是否方便,诱因是否足够,能否壮大回收业务,最后能否达致减废,还要配合垃圾征费政策。否则,光是设立回收机也不能发挥效用。

黄锦星表示,顾问初步认为政府应优先就塑胶饮料容器引进生产者责任计划,并初步建议透过现金回赠的安排,提供经济诱因鼓励市民回收饮料胶樽。(资料图片)

运输成本高 回收量低 有胶乏人收

政府在去年10月委聘顾问展开研究,探讨如何为合适的塑胶产品容器引入生产者责任计划。王锦星在6月10日表示,顾问稍后会听取相关人士意见,再把最终建议方案提交环保署,目标是今年底完成研究及评估,再制订时间表。回收机配合按樽制及现金回赠,是其中一个方法。

现时胶樽回收系统面对两项难题,一是收运输成本高昂,二是回收集废胶量不足。先说运输成本的问题,当回收塑胶价格低迷,而回收量不足,回收商无利可图,不会积极回收。《01周报》年初访问香港废塑料协会副会长黄颕灏,坦言“所有胶都可以回收”,最大问题是成本。只要多去几个回收点,一次召车就需要1,500元,但胶樽体积大,不便堆积,收集塑胶的价值只值数百元。

香港环保废料再造业总会会长刘耀成在其他访问指,回收后的分类、清洗和打碎工序,通通是开支。整个回收过程成本可达每公吨2,000元。由此可见,没有屋苑、商场和政府补贴,又没有改善回收链,收集废胶樽是蚀本生意。

3年前英国有3位学生发明了一款可食用水球Ooho,有望在未来取代难以分解的胶樽,3人更因而获得2014年Lexus发明奖。(CrowdCube)
+7

回收机要方便 需厘清财务安排

要增加回收量,设回收机及按樽回赠制度的建议合理。这尤其针对现时有回收设施但收集量不足的情况。要增加回收量,回收机的数量一定要多,位置要有多人流,而回赠金额不能太低。有了充足回收量,本地回收商可望不用从外地入口废胶,专注处理本地制品。现金诱因如果不足,就会降低市民取回按樽价的意欲。另一方面,回收机需能够分辨胶樽和其他容器,以及分辨出容器来自本地消费,避免混入内地和其他地方的胶樽取利。

再者,政府要厘清如何安排预付和按樽的开支。香港人经常参与的按玻璃樽制度,都是由制造商自行统筹,或者与零售店代办。在新制度下,政府是否全包整个按樽回收安排,生产商除了代收消费者按金外,就没有实际角色?还是它们要负担部份项目开支?

PET主要应用于制造塑胶饮品樽,单在英国人每年平均消耗130亿个胶樽,但至少有30亿个胶樽没有被回收。

打通回收链 政府补助不可缺

如果回收点要普及,收集、运输、和清理胶樽的人手和开支也会增加,政府需要估算新增收入可否补足开支,会否需要预留消费者樽价的一部份支付,必要时要提供补助。若果回收商利钱不够,即使收到胶樽,难保最后也送到堆填区。过往媒体就揭发有政府三色回收桶回收商将废胶运往堆填,伤了不少支持减废香港人的心。此外,回收基金应预备有更多回收商添置机器,分拣塑胶再变成胶线或胶粒。业界也有声音,要求政府审视存放废胶的土地需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是新制度能否减少胶樽堆填和胡乱丢弃。按金制、回收机的措施在世界愈趋流行,实践地方包括澳大利亚部份省份、德国、挪威、荷兰,初步有一定成效。英格兰正在进行咨询。在德国,99%胶樽也能回收,按樽可退回0.25欧元。在南澳大利亚(见文首 youtube片段),按金为0.1澳元,回收率也近80%,挪威的比例为95%。即使如美国俄勒冈州,七成多的回收率已被认为是低了。若果制度在香港运行顺利,将有利胶樽回收。当然,垃圾征费,加重堆填区收费,加上严格阻止随处丢弃,也能带动按樽制度。

鼓励回收胶樽的工作,并非一劳永逸,政府和业界不时检讨成效。前段提及的俄勒冈州,州政府打算推高回收率,计划增加按金金额。对香港政府而言,除了检讨消费者诱因,与回收商密切连系,解决物流和处理关口,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