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胶袋征费失效 检讨无可避免 应同时针对生产者零售商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2015年,香港全面实施胶袋全面征费,胶袋使用量理应减少,但环保署最新统计显示,2016年堆填区胶袋弃置量近43亿个,同比增近一成。环境局局长黄锦星日前坚称措施有一定成效,惟可加强宣传,并再次呼吁减少使用即弃塑胶。环保署后来补充,会继续留意情况,以检讨有否需要修订计划。政府尤须针对收费、用量及征费对象三个范畴,作出检讨。

超级市场的胶袋弃置量同比减少41.19%,但仍有32,260,000个。(吴钟坤摄)

征费效用渐失 使用量回升

政府自2009年实施胶袋征费,原意是落实污染者自付原则,透过征费,提醒市民减用胶袋。无人否认港人大量耗用胶袋,而因为一般胶袋需要长时间分解,而丢弃不当又会阻塞水道,甚至被动物误吃,损害健康,管制使用的理由合理。政府分两阶段落实胶袋征费,也取得民众和商户支持。
 
然而,减用胶袋的目标难以达致。除了前文提及的数据外,堆填区统计的胶袋丢弃量止跌回升外,统计处去年数字指出,扣除转口量后,本地背心胶袋入口量自2009年起不断增加,去年重量更达5,876万公斤。网购兴起,物流公司使用胶袋量也大增。消费本已占香港经济主要部份,而受惠于经济畅旺,不少港人不介意多付五毫购袋。近年物价飞升,胶袋费没有相应提升,费用更如九牛一毛。
 
此外,环保团体早已批评,胶袋征费出现一个漏洞,就是商户向顾客转派纸袋或者其他类型袋子。生产纸袋所耗用的水和材料,不比传统胶袋少,甚至更多。纵然减少使用胶袋,却耗用更多资源,同样损害环境。

超市胶袋(资料图片/吴钟坤摄)

加费以外 还应考虑其他板斧

措施亟待检讨,主流建议有以下几种:加强教育、鼓励重用和再造胶袋、加费、更改征费对象、禁止使用。前两者毋容置疑,而加费固然较简单,当加价幅度具阻吓力,消费者就会改变行为,自携购物袋。
 
有意见认为,减少胶袋,应从源头着手,向生产者和入口商征费。商界反对该建议,指生产商不会全部把加幅打进售价,零售商不会减少购入胶袋,市民也不会切身受到征费影响。但万一征费太高,就会打击入口商和生产商。港府指虽然此举减省行政成本,但因为未能直接促使消费者改变行为,所以决定由零售商收费。
 
但是,如果生产者影响有限,零售商又没有诱因减发胶袋,单单针对消费者,既不公平,效力又未必足够。政府不应低估生产者和零售商影响影响消费者行为的能力,应该重新考虑同时向生产者及消费者下手,由源头减少供应,从而抑制需求。

胶袋征费走到第三年,弃置量却不跌反升。(卢翊铭摄)

禁用影响大 需有补救措施 

禁止使用是最彻底的做法,媒体经常引述一些全国禁止使用胶袋的国家,例如肯亚和孟加拉。她们的废物处置系统仍未成熟,垃圾污染和排水问题严重得多,故直接禁止使用胶袋。在已发展地方,澳大利亚和美国加州是主要例子。澳大利亚部分州份禁用即弃胶袋,但有报道指出当地商铺和超市派发质料较厚的胶袋,抵销措施效果。在法国,禁用的规模扩大,由去年起包括超市包装蔬果的胶袋。
 
加州在2016年底禁止使用即弃胶袋,更重要的是,使用纸袋重用袋同样要征费,减少替代诱因。措施初步见效,但需要更长时间验证。在香港禁止大部分情况使用胶袋,必然引起反对,但如果两三年后,加州禁胶袋的成效持续而香港情况仍未改善,港府就须考虑参考此道。
 
当然,以倍数加征胶袋费,以至纸袋费用,对基层的影响可能较其他群体大,政府需要考虑对民生消费品的胶袋使用有酌量豁免,或者其他补救措施。

自携容器,每餐就能减少许多即弃餐具。(资料图片/潘思颖摄)

政府要以身作则 市民才认同施政

减塑成风,而且不只在胶袋,不少人在倡议减用塑胶饮管餐具,减购樽装水。四电一脑回收、废物征费也落实有期。相信港人也知道惜物减废的好处,即使用膳、购物没那么方便也值得。同时间,社会有声音,不满愈来愈多措施规管生活,待庶民以严。的确,政府执法不严,纵容坏分子和无良企业,见诸于违法倾倒垃圾和泥头,电子垃圾问题污染水土,商铺光污染扰人清梦,等等。政府也其身不正,回收分类物流链依然缺失处处,本可回收的胶袋及其他资源,最终也被掉进堆填区。政府一再向市民开刀,自会惹来反弹,不会因为更崇高的理念约束自由。
 
胶袋征费推行多年,政府大有检讨空间,五毫收费已不能减却索取胶袋要求。检讨对象除了是消费者,必须包括零售商及生产商,既要履行污者自付,又要真正实践生产者责任,减少耗用胶袋。港人保护环境意识已见提升,但唯有政府展示保育、减废、惜物的决心,港人才会心悦诚服,配合政府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