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田湾】渔农署管治郊野公园乏力 推绿色旅游须确保可持续发展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五一黄金周昨日开始,不少内地客选择到香港郊野公园营地扎营,如西贡西湾及咸田湾,有香港露营旅行团以“抓海胆、砸生蚝、捉螃蟹”招徕。须知现时访港的内地旅客需求趋多元,本地游客也有增加趋势,政府须重新定义“绿色旅游”,回应旅客需求。政府要推动“绿色旅游”之先,必须做好保护郊野公园生态的措施,确保拟发展的地方符合可持续发展条件,加强郊野公园执法。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所指,绿色旅游又称可持续或永续旅游,旨在将旅游对环境和当地文化造成的影响减至最低,令后代可继续享用;同时亦对当地社区有益,增加当地人的收入和创造就业机会。

有食环署职员指咸田湾公厕的垃圾已不算多。 (赖俊杰摄)

推广绿色旅游须认清市场需要

香港境内 1,108 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约四分之三是郊野,包括 24 个郊野公园和 22 个特别地区。近年,政府拟发展绿色旅游,在2018年财政预算案中公布,将注资三亿九千六百万元至旅游业界,当中包括推广绿色旅游。

咸田湾公厕外的洗手盆充斥垃圾。 (赖俊杰摄)

现时内地旅客的旅游习惯有所改变,渐趋多元化,不仅来港购物消费,还会参加绿色旅游。按上月的访港旅客数据,内地旅客占全部旅客的73%,与去年同期的数据相若。政府一直所发展的绿色旅游项目性质以“一日游”为主,与现时内地旅客的需求并不相配。根据旅发局网页,现时香港推广的绿色旅游只有三项──西贡地质公园游、中华白海豚观察之旅及东北地质深度游,只提供一日游选项。反观近日有内地旅游网站举办为期数天的露营团,地点为香港受欢迎的郊野公园和沙滩,吸引大批内地旅客参加;西湾村村长黎恩指出,近年(特别是内地长假期)多了很多内地人到西湾及咸田湾露营、行山。可见,这类型的“绿色旅游”并非个别事件,而是有内地旅行网站、旅行社有系统地组织旅游团到访,政府须正视这个现象。

除了内地旅客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外国旅客会专程到香港远足。早前,有台湾人用了八年的时间,走遍香港各个郊野公园,撰成书籍,向读者介绍香港的山野。比起“一日游”的官方绿色旅游项目,去郊野公园远足和到沙滩露营较受游客欢迎。政府要反思,现时政策涵盖的“绿色旅游”政策是否满足到旅客的需要、是否能够针对市场需求。

先制定保护措施 后开发绿色景点

半年前,商经局局长邱腾华表示,会改善有关的交通配套,例如陆上交通连接及海上街渡服务;提升景点的设施,包括指示牌、地图牌、景点资料牌、流动厕所、饮水机等。他又提到会成立“乡郊保育办公室”,为乡郊长远的保育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专属而综合的机制和资源;但却忽略如何保护现有的郊野公园。

咸田湾营地虽已人去楼空,但公厕外遗下大量垃圾。 (赖俊杰摄)

根据渔护署统计,在过去十年,郊野公园的游客增加了,垃圾量也由2,900公吨增加至3,400公吨,增幅达17.2%;2013年10月的审计报告也曾经指出,每名游客产生的垃圾量有增无减。垃圾量增加揭示渔护署宣传教育成效不彰和执法不力的问题,例如渔护署早前推广“自己垃圾,自己带走”计划,移除所有行山径的垃圾桶,但上星期有伤健人士机构举办赛事后,安排义工去清理场地烧烤炉和路上的垃圾,共清走30袋垃圾。

在宣传教育方面,渔护署会透过举办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计划,提升市民对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渔护署在2013年的审计报告中亦承认,虽然署方在电台和电视台播放宣传片推广减废,但并非针对郊野公园清洁为题。经过五年,情况没有改善,即使署方有加强宣传,但效果不符预期。立法会文件显示,2016年的总参加人数只有351,440人,较2015年的365,800人少了近4%,但开支却多了840万,垃圾量一直高于数年前的数字,只是去年有轻微回落。

+13

在巡逻和执法方面,审计署曾跟随渔护署职员巡逻郊野公园,发现职员途经15幅土地,却略过巡视其中12幅,过门不入,其巡逻次数未达标的路线更超过七成,违反渔护署指引。此外,巡逻路线长度由2.4公里至10.8公里不等,所需时间亦由1.4小时至5小时不等,但选定的巡逻每次只由两名职员负责执行,若巡逻路线较长,单靠两人巡逻难以有效地执法。在一些热门的郊游和露营地点,如咸田湾、塔门等,只靠例行巡逻是不够的,渔护署须增加巡逻之余,还要思考会否派员长驻该地,以加强管理和执法。

如上述提到,绿色旅游旨在将旅游对环境影响减至最低,然而,观乎现时情况,政府保护乡郊的措施明显不足,游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处可见,遑论发展绿色旅游。政府须解决现有的问题,落实措施遏止各种破坏郊野公园行为,加强宣传、教育和执法,方能发展绿色旅游;若政府忽略保育现有的郊野公园,恐怕难以说服市民其有能力发展绿色旅游。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