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多元旅游迟迟未见 旅客增加无须沾沾自喜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港旅游业回暖,访港旅客数字上升,惟内地客仍是最主要客源,海外游客数字与之相差甚远。旅游业界和政府不应沾沾自喜,反而应反思香港的旅游业发展方向。现时政府的思维还停留于旅客量增长,只求吸引更多人来消费购物,没有设想过如何令香港成为一个真正的旅游城市。旅游业不只是经济活动,文化交流亦是重要一环,是以政府不应只计算旅客带来多少经济收益。香港不应再依赖内地客发展消费式的旅游业,而应发展多元深度游,令人觉得香港值得一游、是一个别具特色的城市。

现时本港旅客主要客源仍是内地客,自由行更占一大份额。(资料图片)

内地客占一大旅客份额 多年来过度依赖

去年有逾5,800万旅客访港,而内地客的年度增长比整体增幅更大,占整体客源七成半,而统计处年报亦指出,内地客乃本港旅游消费开支的主要来源,内地过夜客的消费比起其他国家旅客的总额加起来还要多几倍,反映本地旅游业过度依赖内地客。随着港珠澳大桥及广深港高铁即将开通,加上大湾区的开发,可以想见,内地来港客只会有增无减;事实上,特区政府去年便与国家旅游局签署协议,共同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及大湾区内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一程多站”的旅游产品等。

然而,港府不应满足于内地客源的增长,毕竟旅游业是向外国推广对香港形象的重要过程,反过来说也可让港人与外国人接触;故此,港府应思考如何吸引更多海外游客来港,把香港的特色进一步推广到世界各地。

不少内地客来港购物,带来重要的旅游消费收入。(视觉中国)

多年来,旅游业是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尽管如此,旅游业界却没有着重推广本地的文化,内地客来港主要还是购物,白白浪费了本港汇聚中西文化的特质。而内地和本港在特殊的一国两制关系下,本来就不用依靠旅游业加强两地交流,政府若再只着重于推动内地客访港,无助于令本港成为国际上数一数二的旅游城市。

外地多元旅游吸引游客 本港忽视人文自然生态

港人热爱旅游,每逢长假期,总是旅游的高峰期,日本、台湾等地更是港人热门旅游地点,而这些地点的旅游业发展,均不单单依赖购物消费来吸引旅客到访。以台湾为例,近年来不少人到台湾环岛游,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地能提供各类型的旅游体验,旅客可以享受湖光山色、到访文创景点、游览历史遗产,各类活动体验应有尽有,能满足不同类型旅客的需求。

本港的老城区也是有潜力吸引旅客的特色,惟政府推广时一直被受忽略。(资料图片)

本港不是没有条件发展多元深度旅游,只是港府一直没有放对焦点。发展旅游也不一定要依赖大型景点,本港两大主题公园近年来也时有亏蚀,新发展的启德邮轮码头、西九文化区等项目主要还是着重于硬件建设,难以成为香港地标或者游客聚脚点。另一方面,本港的老城区、特色建筑、独有文化等也很有潜力发展深度游,港府的旅游发展方向应转向这些方面,真正推广本港特色。

旅游步行团在外国也十分流行,也是让游客得知道该区的文化历史故事,而不只是到景点一游。旅发局终也于去年推出“旧城中环”旅游项目,把中环的历史建筑及地标整合,结合本地的特色艺术文化、美食及娱乐等,推出一条旅游步行路线,鼓励旅客透过Google网上地图设立路线,阅览该地点的相关事迹,这计划最近更开始扩展到深水埗区。利用科技发展智慧旅游可以是一个新方向,但与人交流是深度旅游不应忽视的一环,现时本港也欠缺这一类对本地历史、文化和古迹等方面具深厚认识的旅游业从业员,政府应考虑如何改善现时业界的导游陪训。

新计划推本地特色旅游 惟政府仍重视“食老本”

另一方面,政府于2017至18年度提供额外拨款支援旅游业发展,当中包括在旅发局的年度恒常拨款上,多拨2.38亿元,用以加强宣传本地盛事和会展旅游、吸引更多高消费旅客及进一步推广旅游项目多元化等。在发展多元旅游项目中,政府推出了两项先导计划,推动本地特色旅游活动及绿色深度游,这些举措固然是好的尝试,但相对于其他项目的拨款,实在微不足道,反映政府仍然打算“食老本”。

本港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政府应多加推广生态旅游等多元化旅游。(视觉中国)

本港还有很多可行的旅游业发展方向,例如生态旅游,须知香港的生态资源丰富,郊野公园、红树林湿地及行山径等自然风光也不逊色,政府推广旅游业时却忽略了这些特色,令旅游业发展一直原地踏步,反而有不少的本地团体自发举行特色旅行团,可见政府的短视。政府应扭转现时偏重经济忽视人文、自然的旅游推广模式,重新审视本地的特色,将香港发展为一个真正的多元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