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医生.观点】流失率再创高峰 何时才愿吸纳海外医生?
香港医疗体系人手不足,早已非什么新闻。社会在讨论如何补足医疗人手时,医学会等医生团体都指政府应设法改善公院医生待遇,避免人手不断流失。近日食物及卫生局向立法会提交的文件显示,2017年医管局共有314名全职医生离职,而2017/18年度的流失率更达5.9%,创近年高峰,更令人担心公院人手荒的问题。正如“01观点”多番指出,香港医生供应不足才是构成现时问题的根本原因,而输入外地医生是现时最可行的解决方法。但现时香港吸纳外地医生的政策毫不吸引,若不着力改善,公院人手荒问题只会继续恶化。
参考报导:公院医生流失率创新高 流失314名全职医生 同比多59人
公院逃亡潮根本在于医生不足
无可否认,现时公院医生待遇甚差,不单工时长、薪酬比私人医疗系统低,而且要处理行政及跟进病人投诉等非临床事务。不过,公院医生工作量过多的结构原因是医生不足,要解决流失率的问题不应只着眼于待遇,应从宏观角度思考如何提高香港整体医生数量。
改善公院医生待遇,不足以改变流失率趋升的问题。香港医生与人口比例只有约1.9:1000,不单较内地的2.1:1000低,亦远比不少先进国家低(一般在3:1000以上),可见医生荒何其严重。正因医生不足,公院与私院才须互相争夺“医生”此有限的人力资源。然而,私院主要服务有经济能力的市民,公院则面向普罗大众,两者“出价”能力的差距不言而喻。其实,私院能接纳的医生也有限,只要香港医生充足,就能同时满公、私两者需求,而不须互相竞争。
公营人手不断流失,余下的医生就要分担愈多的工作,压力亦自然更大,令他们更想离开,最终造成恶性循环。说到底,导致流失率高企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医生数量不足。故此,解决公院“逃亡潮”的治本方法,并非漫无目的地要公院与私院恶性争夺医生,而是尽快增加医生数目。
政策难吸外地医生 有限度注册制度畸形
训练医生需时,此乃人所共知,由入读医学院至成为专科医生至少需13年。要在短时间增加医生人手,现阶段惟有从外地输入,但现时相关政策严重缺乏弹性,难吸引有质素的医生。外地医生来港执业,必须通过共三关的执业试,需时以年计。这名义上是保证医生质素,实际上有质素的医生很少会愿意“从头做起”应考香港的执业试。报考执业试的医生大多在内地受训,可见此制度对其他地区的医生而言,何其缺乏吸引力。实际上,过去五年平均每年只有40名医生成功通过执业试正式注册成医生,可见政策根本无法吸纳海外医生。
除了执业试,香港亦设“有限度注册医生”,用以输入外地医生。此制以往是为满足大学教学和政府特殊需要而设,但近年政府试图以此吸纳外地医生为广大市民应诊。有限度注册医生先由大学及医管局评估,再经医委会审批,一旦有争议则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解决。此制既没有指定豁免名单,亦无须考核和面试,虽然放宽执业资格,但变相难以监管,成为制度漏洞,就连医学界立法会议员陈沛然亦反对此制。
就此,香港实可参考新加坡的例子,放宽执业资格,吸引更多外地医生。政府可以按照各地大学的医科水平,设立豁免名单,容许有质素保证的医科毕业生免除执业试来港“有限度执业”,订明其须在公营医疗体系服务一定年期。在此期间,可由注册医生监督,同时观察外地医生能否适应本地医疗环境,在一定年期后达标者便能转为正式注册医生。此制度可以提高执业资格的弹性,又能确保外地医生的水平,平衡质素与吸引力两个重点。
政府和医学界均须宏观地了解公院困局,正视医疗人手不足的问题,才能堵塞公院逃亡潮。在此亦不厌其烦地重申,政府应放宽外地医生来港执业的政策,为香港医疗人手供应提供一个可能。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