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狮城拟发牌规管共享单车 家长式管治有何借镜之处?
共享单车近年在全球各地急速发展,引入本港将近一年,但政府暂时对于违泊阻街的乱象仍处于被动的角色,束手无策。另一边厢,面对相同困境的新加坡政府周一(3月5日)公布,决定以发牌制度监管共享单车营运商,杜绝单车乱泊的情况。新加坡政府常被批评作出家长式管治,各方面的规管也较为严厉,港府应否参考当地的规管制度?还看其规管模式能否对症下药。
造成单车围城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共享单车数目增长太快,无固定泊位(无桩)的单车在没有规管的情况下,必然散落城内各处;其二是公共单车泊位不足,用家使用完单车后却无处停泊,只好随处乱放;其三是部分使用者的责任心和公德心欠奉,加剧阻街情况。 营运商抢市占率 政府不规管 难预测单车量为限制单车数目,新加坡政府提出新的规管模式,营运商须缴交一笔牌费以取得经营权,政府会视乎营运商处理违泊单车的效率,及旗下单车的使用频率,每隔六个月检视其容许放置单车的数目。营运商须于24小时内,把乱泊的单车放置于指定泊位或是移走阻街单车。现时新加坡有六家共享单车营运商,放置了十万辆共享单车,惟只有约一半经常被使用。 即使市场早已饱和,营运商仍会增加单车数量,以抢占市场,不加以规管的话,政府难以限制其增长数量及速度,兴建再多的泊位也是供不应求,故此港府大可仿傚新加坡,设立车辆数目限制。本港的路面相对其他国家更为狭窄,乱泊单车影响行人的情况更为严峻。然而,各家单车公司仍处于增长期,单车总数目仍有增无减,估计现时六家营运商共约放置了三万辆单车,政府也难以掌握将来实际的单车数字。而当公司资金难以再维持这种增长模式时,便会倒闭,例如内地已有六家公司结业,遗下来的单车却无人处置,若要政府以公帑清理单车,也是浪费纳税人的金钱。
停泊难靠用家自律 营运商欠诱因改善在限制单车停泊处方面,新加坡当局会继续增加黄格指定泊位,用户停泊单车前须扫瞄指定泊位内的二维码,以证明单车停在合法地点。此举改善了泊位不足的问题,也迫使用家泊车须有责任心。诚然,新规例改变了“随行随泊”的营运模式,减低了单车的便利性,可能会减少使用单车的频率,限制了共享单车的发展。 然而,倘若只依靠各营运商推出的奖惩制度,鼓励用家泊好单车,则成效如何?现时本港已有营运商鼓励用家将单车停泊在指定地点,以换取优惠券,也有营运商推出“智能泊车系统”,禁止单车停在特定地方。但实际情况说明,若该等位置和用家最终目的地相距甚远,停车后又要再走一段路,用家根本无动力依从指示。 在2017年7月至12月期间,香港政府部门共发出近28,700张通知,清理了近6,000辆违泊单车,但当中只有约300辆为共享单车,政府显然有意给予共享单车公司一条“生路”。现时运输署主要用劝喻的方式跟共享单车公司交涉,但公司实在没有诱因,冒着减低市场占有率的风险,限制用户的停泊点,以满足政府。故此,单靠营运商及使用者自律,并非改善违泊的良方。
是否要划位规管,政府要面对两难的局面︰容许“随行随泊”,实在有碍道路,干预的话,却又破坏了共享单车的便利性。无论如何,政府必须正视此问题,任由“单车围城”情况恶化,不过是逃避问题。
大数据助有效规管 带来有节制良性竞争
新加坡规管制度当中的重要一环,是营运商须向当局提供数据,让政府掌握国内单车数目、实时单车位置、单车使用率等,以便更有效应对及检讨。持牌公司若违反上述条件,可被罚款或吊销牌照。单车代步本来是好事,低碳运输也是各地政府应鼓励,但要让市民享受到单车代步的好处,共享单车须有节制地发展,过多及阻街的单车不单影响市容,更会危及单车使用者的安全。
早于去年10月,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曾与各家公司签订备忘,务求规范化共享单车的发展。当时政府在公屋底层和公园等公共区域,划出了指定的黄格,容许单车停泊。但公司亦要于半日内,把乱泊单车置于黄格中或移走,否则单车会被扣起,营运商须缴交罚款和行政费赎回单车。可惜的是,经过近半年时间,乱泊现象仍不见大大改善。可以说,备忘要求营运商及用家的高度自律性,作用十分有限,才让当局不得不发牌管理。 有意见指,共享单车的爆炸式增长,乃新事物引入的阵痛,待市场饱和、用户人数固定后,市场会作自然调节,单车数目定然停止增长。可是,单纯依靠营运商和用家的自律,容许营运商的单车占用公共资源牟利,却又放任其影响市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权,显然并不妥当。设立发牌制度无疑有其负面影响,但现时乱象猖獗,只有发牌才能让共享单车有秩序地发展,当中必须限制单车数目及设立中央数据库,至于应否规范定位泊车,政府也不能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