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家庭负担比率近7成 “父干”家庭风险岂可忽视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差饷物业估价署昨天(1 月 31 日)公布,楼价指数连续 14 个月破顶。同日,金管局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家庭负债占本地生产总值(GDP) 69.1%,连升 7 年。两组数据正正带出楼市高涨的隐患,不少家庭成员为买楼背负沉重债务。纵然政府和金管局连番出招打击投机炒卖,但港人预视楼价继续上升,面对实际的住屋需要,只好勉强入市。然而,一旦经济逆转,下一代固然难以还款,更祸延协助子女置业的父母。“砖头”既砸碎了上一代人的退休保障,也随时“DQ”了下一代人的未来。

今年1月底计,差估署楼价指数已连升21个月,并连续14个月破顶。 (资料图片)

楼价高企 “父干”风险日增

根据金管局的统计数字,截至去年第三季,本港家庭负债规模占 GDP 的 69.1%,当中超过一半是住宅按揭贷款。政府也许是为免触碰地产商的既得利益,不肯大力兴建公营房屋,加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港人渴望自住,仍只好购入私人住宅,由是推高楼价。

现今楼价已经脱离一般人可以负担的水平,首付金额大,到底钱何处来?当然不能靠打工储钱。除了少数投资致富的市民外,有些买家会申请按揭保险,或者向地产发展商旗下的财务公司借取二按,他们不仅要还长命债,利息上升的风险比其他借款方法高。

虽然没有确实数字,但不少买家“靠父干”,靠父母出资,是合理推断。有商界调查也指出,不少父母愿意“加按”自住物业助子女置业,认为助子女置业较个人退休重要,平均资助金额约 90 万元。如果父母有足够余钱,帮子女凑首付,影响不大,但如果父母当子女按揭的担保人,甚或把自住物业加按、抵押以付首付,风险就不能看轻。

祥益地产总裁汪敦敬指“靠父干”上车形成恶性循环,反而推高楼价。图中为汪敦敬。(陈嘉碧摄)

一旦经济逆转 两代人成楼蟹

供楼不是三、五年的事,而是三十年的事,经济一定有起伏。当经济逆转,业主失业、减薪,偿还按揭就变得困难。倘若业主除了楼按,还有学债、信用卡等其他债务,还款压力就百上加斤。万一有一项债务迟还,甚至只是欠交管理费、差饷,银行也会质疑业主的信用,有权向其追回全部或部份借款(call loan),业主到时就“一身蚁”。

须知道,父母早年置业,不外乎有瓦遮头,希望老来不用担心住屋,顺道保值、增值,日后交给配偶子女继承。不过,当父母动用物业支持子女,子女的还款出问题,父母也难独善其身,有机会与子女同为负资产“楼蟹”。即使动用现金支援首付,父母也少了一笔退休储蓄,退休生活蒙上阴影。

不少业界人士安抚大众,认为现时有效控制楼市崩盘,类似美国次按危机,不会在香港出现。例子包括香港现时已有六成业主供满物业,楼房债务堆叠不严重,而且银行压力测试严格,避免业主盲目入市。针对“父干”现象,金管局又规定若父母有未偿还的按揭贷款,子女物业的新造按揭成数会被调低一成。针对地产商承造二按和高价投地,金管局又要求银行加重对地产商贷款的资本要求。

香港业主会主席佘庆云指现时香港不乏年轻的冒险者,借尽九成按揭买楼。(卢翊铭摄)

即使经济短期稳定 阶级差距拉大社会添忧

诚然,因按揭、消费导致家庭债务上升,绝非香港独有。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香港的家庭负债比例比先进经济体中位数 63% 为高,而澳大利亚的家庭负债达百分之百,加拿大、丹麦、瑞士、荷兰也位居前列。IMF 提醒政府,不应为了负债创造出来的短期消费增长和个人财富,忽视长远的金融风险。

花无百日红,经济不会天天向上。即使楼市中短期维持表现,还款不成问题,那不代表社会没有问题,因为置业导致阶级差距愈来愈大。置业保值、增值,愈来愈成为少数人的“成就”。新一代上不了车,不论单身或自组家庭,如果不可或不愿与长辈同住,就只好租楼。业主不愁租客,推高租金,租客收入被租金蚕蚀,削减累积财富的能力,遑论考虑创业进修。

金管局担忧子女“靠父干”上车现象会削弱整个家庭抵御收入冲击的能力。(资料图片)

政府在缺乏清晰标准下,“DQ”了青年参选人的政治权利。尤有甚者,政府知道青年人的居住问题迫在眉睫,仍然维持 4 成私人单位兴建比例。青年人和父母期待公营房屋无望,唯有争逐私楼,被推上楼市浪尖。他日经济逆转,青年人难以偿还楼债,政府就无异于藉楼市将一整代青年人“DQ”,逼他们走上抗争之途。这场社会的债,由谁来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