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置业安居要靠“父干” 港人上车先要识投胎?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有地产代理行公布首次置业调查,30%受访者打算于五年内上车,当中有45%的受访者曾考虑寻求家人协助,也就是俗语所说的“靠父干”。这调查所反映的,除了是楼宇价格已脱离市民的购买能力,还有香港社会的资产集中在部分人手上,“无产”阶级难以上流的问题。对此,透过税务措施促进再分配是一个选项,虽然香港奉行资本主义,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就算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不应该是一个禁忌。

海之恋开卖首天,大批买家逼满售楼处,更令人联想起97年楼市疯狂的情景。(资料图片)

资产升值楼价涨 不靠“父干”难上车

“有楼有楼,冇楼冇楼,有楼可以变冇楼,但冇楼就永世都冇楼”。这句说话,是1994年黄子华一场栋笃笑表演的对白,也简单直接地道出了当下香港社会的实况,活在2017年的香港人也绝不会感到陌生。现时香港的楼价动辄数百万,有报道指假如青年要购买350万的上车盘,就算年轻人借九成按揭贷款,但一成首付连带印花税、律师费、装修、家私等费用等,至少要六十万元;如果要稳阵一点,拿出三成首付作七成借贷,上车资金将达百多万元,对于出身中产、富裕家庭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自然可以向父母寻求资助,一圆上车梦。

但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对大部分没有家底的年轻人来说,买楼近乎是天方夜谭。因此,有没有“父干”,成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每当有新盘开售,传媒纷纷邀请在场买家接受访问,当中总不乏表示买楼作为礼物送给儿女的“廿四孝爸妈”,但作为无壳一族的年轻人看在眼里,除了“葡萄”,又有没有想过为何香港会变成一个靠“父干”决定命运的社会?

本港供楼负担比例持续恶化,连续7年名列全球最难以负担楼市榜首,供楼负担比例达18.1倍。(资料图片)

富裕阶层“钱滚钱” 造就“冇楼冇楼”的现实

上一代富有与否,或因为走运中六合彩头奖,但更多的是因为辛勤工作、克勤克俭,小富由俭而累积了一些财富。只是,随着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渐趋成熟,由一个工业社会渐渐变成依靠金融业,不少本来已累积了一些本钱的港人转战金融地产,在股市、楼市衍生更多来自资本增值的收入,资产不断滚存从而累积更多财富,惟没有多少本钱,只靠一双手的普罗大众,就算再努力,也不及富裕阶层“钱滚钱”,久而久之令财富差距日益拉阔,现实就是有“父干”的可以较易上楼,没有“父干”就只能自求多福。这个现象更不是香港独有,而这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即或是北欧福利国家也未能幸免。

税务手段收窄贫富差距 并非资本主义社会禁忌

另一个例子是,就连过去曾与香港爆发“减税战”的新加坡,亦已开修正其低税原则。在2015年,新加坡财政部长尚曼达宣布,在2016年,社会收入最高5%的市民,其个人税率将由20%增加至22%。须知,新加坡过去和香港同样对自由市场奉若圭臬,他们却为了应对贫富差距拉阔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对其税制作出改变。香港奉行的低税制政策,真的一个碰不得的议题吗?

此外,有人曾经建议,对买卖楼房等资产所得的收益征收利得税,又或重新引入遗产税等。这些政策固然有争议,但在贫富悬殊不断恶化的当下,如果这些倡议成为连提也不能提的“佛地魔”式禁忌,显然并不符社会最大利益。

随着贫富悬殊加剧、“父干”成为社会常态,对于香港政府来说,税务改革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即使港府坐拥了庞大储备,但政府过去常以“结构性财赤”将至为由,拒绝向市民提供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但从国际的经验来看,要纾缓贫富差距也好、要完善社会保障也好,香港并非没有开源的办法,只是在于政府为与不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