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饮水思源、尴尬、羞耻--华人社会中揭露性侵的阻力
#metoo在外国牵起浪潮已经一段时间,而且漩涡愈滚愈大。回过头来,却发现当外国不同地区的女性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倾诉,试图以线上聚集而成的力量改变线下的生活时,香港却迟迟未有人加入#metoo行列。是香港没有性方面的侵害吗?数字却显示香港在有关性方面的罪行并不少。那么即是说,许多性罪行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性侵在香港成为一个庞大但又被视而不见的议题。
“#metoo,我被我的前教练性侵犯”--直到星期四,香港跨栏女子运动员吕丽瑶在个人facebook专页上发文,才唤起社会对性侵问题的讨论。只是,这只会被视成是一宗独特的事件,抑或会唤起社会正视性侵的严重性,且看未来的发展,以及政府的行动。
受害人选择“保持沉默”
《香港01》上周的一篇报道指出,性骚扰问题一直存在于校园环境之内,但过去少有受到正视。
平等机会委员会曾经就校园性骚扰问题作出专项研究,当时参与问卷调查的5,902名学生之中,有50%受访学生曾受到不同方式的性骚扰,例如含性意味的笑话、要求发展性关系、不雅姿势、展示色情物品,以至不恰当地触碰身体。
不过有关调查亦显示,当遇到性骚扰时,有58%的学生会选择“保持沉默”。多数受害学生不愿意向老师求助,主要原因是害怕受到报复,其次是认为老师不擅于处理令人尴尬的性骚扰个案。
处女情意结的祸根
在中国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与家族捆绑在一起。因此,不少女性往往接受“要包容他人、礼让、中庸”的教育。这是因为女性在家族中往往担任起照顾者的角色:母亲、姐姐;即便是家中的独生女,也会被教导成一个待嫁(而且个性中会让丈夫满意)的女性,因为女性在过去若然嫁不出去,就会成为家族的一个污点,亦会成为家中的经济负担。因此,女性往往要“可爱”且“纯洁”--“可爱”体现于个性,即不麻烦;而“纯洁”则体现于处女膜,即未被其他男人占有过。
在吕丽瑶的贴文可见:“在华人文化里,性议题从来被认为是尴尬、羞耻或不可公开讨论的事”。虽然已经到了21世纪,但这种处女情意结延至今天,不然不会在网上常常看见网民称性自主的女性是“鸡”及“公厕”,--而这种阴魂不散的观念,使得就算女性是一个受害者,亦难以公开自己是性罪行中的受害者,因为公开自己曾被其他男性占有(无论是自愿抑或被迫),亦会让自己的“价值”下降,可能让自己“嫁唔出”,甚至被人指是因为“倾唔掂数”才走出来宣称自己被性侵。这又使得性侵在香港成为庞大但又被视而不见的议题。
“要讲俾信任嘅人听” 但施害者就是那位“信任嘅人”呢?
可是,其实不止校园,性骚扰的问题存在在不同领域之间。早前体育界亦爆出另一性骚扰事件,之前娱乐圈中亦不时有女星被性侵或非礼的新闻出现,就算平凡如你我,走在街上亦很有可能被偷拍,之前《01观点》就指出偷拍在香港愈发严峻。因此,建构出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女性可以在受害后不用怕被二次伤害,是必要的行动。
“今年暑假,我看到台湾女作家林奕含案件,我很有冲动我小时候的不愉快经历,但我没有勇气。 ”
过去,就连政府宣传片也讲:“要讲俾信任嘅人听”。可是,当伤害自己的人,就是自己信任的人呢?研究指出,性侵施害者许多时都是自己认识的人,如家人、朋友、甚至伴侣。
而从不少新闻可见,不少身边的人可能因为自私或软弱,从而选择包庇施害者,例如荷里活性侵事件就有不少男星就算知道监制Harvey Weinstein性侵女星,但却选择包庇Harvey Weinstein。这次吕丽瑶性侵事件,吕丽瑶亦指出与施暴者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当时的我也没有意识到有任何问题,因为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专业的教练”;“最后,他把我的长牛仔裤和内裤脱下,摸我的私处。直至被脱内裤那刻,我仍然反应不过来”。
旁人的支持所转换的力量
在信任的人面前,自然防卫心亦大大下降。旁人可以站在高地笑指受害者很天真很傻,但这只是因为事情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亦从不觉得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只是,只要稍为想想事件的突然、当中对他人信任的劫持、以及会带来的伤害性及孤独--那份无人支持自己的处境,就可以想到事情有多可怕。
就是因为如此孤独,“#metoo”才会牵起浪潮:“数个月前,伦奥体操金牌女将 McKayla Maroney 于社交媒体自白被队医性侵犯的经历,这念头再次萌起”。“#metoo”让孤独的受害者知道自己并非孤单,而是有“同路人”可以互相支持对方,使社会变得不一样。
同样,当受害者勇敢走出来时,公众的反应到底是推己及人,抑或暗嘲女方无中生有,亦很影响社会对受害者的保障,以及反映社会能否提供安全空间,令受害者敢于走出来控诉暴行。
饮水思源/大义灭亲?
而这在华人社会并不容易。虽然不少香港人否定自己是中国人,但对于人伦的观念却很“中国式”。吕丽瑶就指出:“长大了,有时碰到他,硬着头皮寒暄一两句,便想赶快掉头跑掉。而这样子只换来一大堆闲言闲语,说我没有礼貌,不懂饮水思源”。
“饮水思源”是一个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要求报恩、孝顺、尊敬的表现。这个表现在一般情况下当然有益无害,可是另一方面,因中国文化中有“亲亲相隐”的观念,在“亲亲相隐”下,当极端事件出现时,“人伦”与“公义”之间会产生矛盾,甚至“人伦”超越“公义”。
而这并不令性侵文化得以根治。因为当受害者想逃避施害者以换得“新生活”时,就会被指摘是“不懂饮水思源”,甚至因为道德规限,逼迫自己继续与施害者来往,而这又使得受害者再次被侵犯的机会大增。
由此,要根治性侵问题,需要打开空间,让受害者可以不被枷锁捆绑、不需恐惧二次伤害、不怕说出来只会更麻烦及更孤独。而这又要重新思考现时的社会文化,打破旧有并不合时宜的价值。政府亦应思考在政策上如何可以更有效保障市民,使性侵事件不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