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公屋.观点】团结香港基金建议出售公屋 漠视置业风险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团结香港基金近日推出第三份土地房屋政策研究报告,当中“补贴置业计划”成为报告焦点所在。虽然报告老调重弹董建华时代的“出售公屋”计划,却明显和应特首林郑月娥施政报告中提出的“重建置业阶梯”,建议将现有及未来的公屋单位陆续私有化。在公屋居民入伙时,先固定单位的补地价金额,再以与建筑成本挂勾的折让价出售。此计划声称是一个“三赢方案”,既可改善公屋机制设计的缺陷、低效率,改善单位资料错配的问题,政府亦可收回建筑和营运成本,更可推高香港的置业比率至逾七成,帮助基层市民置业等。但三赢局面背后,可能是基层市民“独输”。

(郑剑峰摄)

首先,报告开宗明义指现时“公屋单位使用效率不佳”、“公屋单位与住户错配”和“公屋单位回收进度缓慢”,其实与房委会本月刚推出收紧公屋富户政策不谋而合,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去上任梁振英政府已经以“编配”、“维护公屋资源”之名推出层出不穷的政策“踢走”不少公屋租户或轮候人士,“富户”和“宽敞户”更是多项回收单位政策的对象。

民间智库影子长策会曾于2013年就公屋兴建量、编配单位与轮候册三者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因新公屋单位的兴建量远远追不上轮候册,调迁与轮候册的比例不断上升,而兴建量与轮候册的比例则不断下降,旧单位调迁已慢慢取代新单位,成为轮候册上可供编配单位的重要来源,亦是“富户政策”和“宽敞户政策”愈收愈紧的原因。

此份报告却再三指出现有公屋住户借“分户”、“离婚”等方法,博取多一间公屋单位,导致公屋居民人数和其家庭平均住户人数不断下跌。然而,根据劳福局于2016年12月回复立法会质询的数据显示,成功经社署“恩恤安置”分户的个案,已由2011/12年度的2,600多宗,回落至2015/16年度的不足1,500宗。报告根本未清楚了解现时“分户”政策一早遭房署严格控制,住户必须有非常合理和迫切理由并经社署推荐才有机会“分户”,而房署更有权否决社署的推荐,因而数字不断下跌。

(资料图片)

【绿置居‧观点】管理费、维修费高昂 政府有责任警惕市民

房署同时亦加强对“宽敞户”要求迁出或搬离至细单位,直至去年9月已处理8,300多宗,更合并挤迫户的调迁计划,人均居住面积少于 5.5 平方米的挤迫户才获得处理,并把预留单位数目减半至约 1 000 个,特快编配亦减少至一轮。多项措施已不断压缩原有居民和轮候人士的居住面积和编配机会,以追赶加快编配上楼的时间。

“补贴置业计划”看似为公屋居民带来楼市升值也可分享成果的好处,但却忘记了置业背后所背负的业主责任。过去租置楼出现的业权管理维修问题亦不时发生,而政府却断绝原有出租公屋的大维修、日常营运的责任,阔佬懒理。而过去九八年和O三年的经验也反映,如市况不如现时,楼市逆转最先出事的往往是“抗跌力”较弱的租置楼、绿置居和居屋,负担能力较弱的基层业主将首当其冲,物业大幅贬值成“负资产”,相信作为基金会主席的董建华先生也历历在目。

(郑子峰摄)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会议上宣读政治报告时,重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基金会却与特首林郑月娥一方面在施政报告提出“以绿置居取代公屋”,另一方面此报告则大谈“补贴置业计划”,一再强调以置业主导。重推“出售公屋”只是一味推市民走上置业的阶梯,却减少基层市民入住公屋的机会,亦未能回应香港市民以廉价租住房屋以达至“安居乐业”的诉求。而整个家庭和个人的生涯规划亦遭每月供款捆绑,对整个社会的创业、创意思维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最终影响香港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