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电动巴士频频“跪低” 都是中国制造的问题?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日前再有九巴的电动巴士车门故障“跪低”,新地落地就要返回车厂维修。巴士公司为保乘客安全,就算车辆只是有一些小毛病,固然亦不应勉强运作,以策安全,但电动巴士接连失误,不断打击港人对电动巴士的信心,甚至有人质疑,为何巴士公司会引入问题多多的国产电动巴士,而不买质素更好的“来路货”。只是,对于引入电动巴士的问题,港人很可能要多一点点耐心。

一架九巴比亚迪电动巴早前进行路面测试期间出现故障,要由工程车拖走。(Facebook与钧同行专页)

电动巴士“甩辘” 只因巴士公司“悭皮”?

香港引入电动巴士屡次出闸脱脚,先后发现车门故障、车轮螺栓爆裂、刹车不良、巴士落客钟失灵等问题。甚至有说九巴曾经不满某批次的电动巴士质量,要整批退回给内地的制造商。

电动巴士问题多多,市民难免质疑电动巴士在香港行走是否可行、觉得“国产”的电动巴士的技术仍落后于人,应该寻找先进国家的生产商。港人依靠巴士通勤,而且巴士乘客众多、人命关天,公众关心车辆质素合理之至。再者,试行混能及电动巴士获得政府逾2亿元资助,市民当然希望公帑运用带来成效。

只是,电动巴士在香港出现的众多“甩辘”事故,是否真是巴士公司为了“悭皮”才买国产车?又或国产电动车真的不如外国货?

全球首辆全电动双层巴士去年於伦敦服役,车辆由比亚迪制造。(图片来源:比亚迪官方网页)

其实新能源巴士的发展,在国际间仍是刚刚起步,其中电动和混能巴士的制造技术,仍远不如柴油巴士般成熟,有瑕疵本来难以避免。而且更重要是,现时在香港路面行走的巴士主要是欧洲货,不少欧洲车厂早已相当熟悉香港巴士公司的需要,其产品较适合香港的路况。但是欧洲车厂在发展电动车方面,步伐仍相对缓慢,没多少产品可以选择,要在市场上选购合适香港的电动巴士,最大问题是车从何来?

有这方面问题的,不止是香港,不少国家亦面对类似的难题,因此有些人会发现,以红色双层巴士为城市标志的伦敦,其电动版红色双层巴士,是由中国厂商的出品,而非英国本土或欧洲车厂的产品。造成这个现象,因为中国政府在2009年起陆续制订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电动车生产、购买免税、补贴和奖励充电设施,以积极的产业政策促进电动车包括电动车的发展。

电动巴车厢内笼。(梁焕敏摄)

电动巴士选择有限 伦敦也用中国货

因此,在不少外国车厂饱受金融风暴蹂躏而元气大伤,需要重组业务甚至要透过拼购苟延残喘之际,中国车厂在电动车方面的发展,已领先了一大步。

全球电动巴士厂商之中,领头的不少是中国企业,例如宇通,还有在香港试验专营电动巴士的比亚迪、中国青年汽车和华夏神龙等。其中由比亚迪制造的全球首辆电动双层巴士正式运作。虽则巴士只能载客81人,需要4小时充电,充满电后驾驶190英哩,续航力不算太长,但这产品已算是划时代,就连伦敦这个“双层巴士之都”,也只得用中国货。

国产华夏神龙电动巴终复驶,但不足一天即出现故障,要回厂检修。(梁焕敏摄)

此外,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现时已有逾1.4万辆电动巴士,当地市政府期望,在9月底前把所有巴士转为全电动化。香港固然难以一下子跟随,毕竟深圳的巴士绝大多数都是单层,而香港有95%的巴士是载客量更大的双层巴士,而双层巴士全面电动化距今相当遥远,欲速难达。

而且,按照香港的特殊路面状况,例如过往试验混能巴士时,其安全水平和运作效益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即使如此,也应该肯定政府资助和专营巴士公司就新能源巴士,特别是电动巴士的尝试,因为路面车辆走向电动化,是解决路面空气污染的关键一环,但由燃油车步向电动车,当中必定会有一个过程。巴士公司应做的是,在电动巴士技术成熟、量产之前,应继续加装废气处理装置、引入更高质素的柴油车种,同时要继续透过试验计划,查找电动巴士在香港实际应用的问题,再向车厂反映从而作出改良,并检视国际新能源巴士的发展趋势,适时将之引入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