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开业和营业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正所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又或曰“一鸡死,一鸡鸣”。有人卖楼,有人买楼;有店舖结业,也有新店开张。根据公司注册处的统计,今年4月7378间公司解散,但有12526间公司新注册。据说这组数字,就是特首所说“10间结业同时有16间开业”的来源。

或有人质疑特首“cherry picking”,但观乎今年首五个月,总计48975间公司解散,55304间公司新注册,依然是开业的比结业多。客观数字放在眼前,我们不应该只作“执笠关注组”,而忽略新店开张。

结业多,开业真的更多?

论到新公司开业,第一要看公司注册,其次就是商业登记。有限公司申领公司注册证书,简单而言只是拿张出世纸,确立公司的法人地位,拿出几千元就不难办到。但要合法经营生意,还须取得商业登记证,令公司成为纳税人。根据税务局的统计,今年首五个月平均每月约1.3万宗新商业登记,但现有商业登记轻微下跌6157宗(由约158.6万减至158万),反映结束生意的为数不少。

2023年中以来,现有商业登记宗数明显下跌。

结业和开业的趋势,往往取决于营业情况。生意兴隆,自然更多人新店开张加入;市道惨淡,可以预期会有更多店舖陆续结业。饮食业方面,收益数量指数由今年1月的120.5跌至3月的116.8,后者同比计少了3.1%收益,当中又以酒吧的生意最惨淡,一年下来跌了超过两成。

营业难,哪些行业更难?

零售业更严峻,销货数量指数短短四个月内由122.8跌至97.1,4月的指数同比计下降16.5%。当中跌得最轰烈的是“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31.8%)、“衣物、鞋类及有关制品”(25.4%)和百货公司(22.9%)。这解释了为什么瑞士名牌钟表撤出铜锣湾利园山道,舖位大劈价后最近由电子配件店承接。

这届政府全面拼经济、谋发展的努力值得肯定,由盛事活动、每月举办烟火和无人机表演到支援餐饮及零售业中小企数码转型。惟即使政府全面撤辣,以及恒生指数年初至今回升逾千点,所谓的财富效应未见明显发生。外有高息压力,内有寻租活动,在在影响了商户生存空间。

行政长官李家超与行会成员在5月11日星期六早上举行集思会,主题为“香港经济发展的策略性部署”。(李家超Facebook)

“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

特首一方面鼓励经营者转型、迎难而上,另一方面在上个月与行政会议成员举行集思会,探讨经济发展的策略部署,反映官员同样重视政府在拼经济、谋发展的角色。就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个月也举行了企业和专家座谈会,邀请了香港企业家冯国经的人探讨如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并在会上直问“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主因是什么”。所谓“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前提必然是找准问题、直面问题。

香港商舖的结业原因是什么?开业挑战是什么?营业困难有哪些?这就是我们要奔着去、盯着改的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