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历史有如果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平情而论,香港政府不无迎难而上、坚持到底的时刻:

如果政府在2010年没有决心,撤回对西九高铁拨款,现在占比超过两成的高铁肯定不会是最多内地旅客乘坐来港的交通工具,甚至我们会否少了每个月数以百万计的内地人来港?无处不旅游、盛事经济、沉浸式深度游如何发展?

如果政府在2012年对商界“跪低”,放弃订立《竞争法》,围标、合谋定价及瓜分市场等的营商手法会否继续在扭曲市场,破坏香港的营商环境?没有竞争促进效率及鼓励创新,企业会否仍提供价格相宜和优质的合适产品,裨益广大消费者?

如果政府在2014年怕事,撤回新界东北发展前期拨款申请,现在还有古洞北和粉岭北新发展区吗?偌大的公私营房屋用地从何而来?今天还能够谈北部都会区、南金融北创科、双重心布局、融入大湾区发展吗?

不幸的是,遇事避难、临阵退缩的往绩同样不少:

如果政府在2003年廿三条立法触礁后事不避难,及早在吸纳立法会和大律师公会的意见下推出法案,中央对特区的信任会否更大?2019年反修例运动后期发生的严重危机是否可以避免?由香港自行立法而非中央代劳,香港社会对于法例的支持、对于中央的信心会否更大?

如果政府在2012年正视国民教育的初心,在聆听社会意见的同时不是撤回而是完善国教课程,让学生认识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国情和发展,全面、准确认识香港特区的宪制秩序,七年后青年人会否仍然被批评对国家历史认识不足,缺乏民族及国家观念?

如果政府在2019年没有撤回三隧分流,其后四年驾驶人士于早上繁忙时间是否仍要25分钟才能通过红隧,17分钟才可通过东隧?繁忙时间的过海隧道车龙是否仍会阻塞九龙和香港岛的跨区和地区道路交通? 抑或可以减短红隧和东隧的车龙,私家车和电单车驾驶者及的士乘客亦无须再承受西隧隧道费加价的压力?

如果政府在2020年没有撤回一手楼空置税,促使一手私人住宅单位尽早推出市场,维持樓市稳健,翌年的楼价会否仍然冲上历史高位,承受因为加息而带来的大幅下挫?一手楼货尾会否仍然在短短四年内由一万伙累积到两万伙?

如果政府在2020年没有放弃推出专营的士,为市民提供普通的士以外的另一种选择,市民现在是否就能在合法的情况下,得到服务质素较佳、收费较高并具备“网约”特色的个人化点对点公共交通服务?的士政策会否及早朝改革方向发展,而非演变成目前与网约车累斗累的困局?

现在,如果政府没有放弃垃圾征费,一年后我们的都市废物量能够减少几多?垃圾回收能够提高多少?几年后,我们会否就不再落后于台北、日本、韩国、欧洲,全社会建立起环保习惯?长远是否还要再觅地扩建堆填区,然后又引发社区不满?

历史没有如果,垃圾征费如今形同寿终正寝。但这能否是政府遇事避难的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