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政府公关应从本质出发——重新审视垃圾征费的宣传策略
来稿作者:刘畅
垃圾征费,一个旨在推动环保、减少废物的政策,却在公众的质疑声中步履蹒跚。垃圾征费酝酿近20年,经历四届政府,临门一脚,却因公关策略的失误,让市民感到困惑与不满。最终再次暂缓,真正落实遥遥无期。政策的推行不仅是法规的落地,更是民心的凝聚和价值观的重塑。当前,政府在垃圾征费的公关策略上,似乎偏离了政策的本质与目标,过于强调收费和执行的细节,而忽略了“为什么征费”的核心价值和情感诉求。此举无疑错失了激励公众、凝聚共识的黄金机会。
从“怎么做”到“为什么”:公关要回归政策初衷
从去年开始,推动垃圾征费的宣传广告纷纷出街,无论是平面及视频广告,街站,甚至政府有关垃圾征费主题网站,都不厌其烦地介绍垃圾袋收费标准、购买渠道、标签粘贴方式等信息。却鲜少提及政策的环保初衷和长远目标。这种“重征费、轻减废”的宣传方式,无疑会加剧市民的抵触情绪,将政策简单理解为政府的“敛财”手段。
政府宣传中,严重缺失了最关键的一环:为什么要推行垃圾征费? 垃圾征费作为一项经济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民减少垃圾排放。然而,若将“征费”以及“如何征费”视为公关和传播的重点,则无疑是本末倒置。这种“技术性强调”而非“理念性引领”的宣传方式,无形中将公众的注意力从环境保护的高远目标拉低到了日常生活的琐碎操作,导致政策初衷被淡化乃至遗忘。
情感共鸣:价值输出的力量
台北市在推行垃圾收费时,提出了“资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的口号,这种饱含环保情怀的表述,就很好地传递了政策的核心价值。政策的成功,从来不只是冰冷法律条文的贯彻,更是社会共识的建立与价值观的共塑。垃圾征费,其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引领公众生活模式的改变,这是一场涉及每个人生活习惯、价值取向乃至未来愿景的深刻变革。
垃圾征费的目标,是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产生,从而向著零废堆填而努力,同时,源头减废,也可以大幅度减少需要焚烧的垃圾,发展足够的转废为能设施,长远摆脱依赖堆填区。一个无须垃圾堆填区的香港,是不是值得讲好的故事?政府公关若能通过故事化、情感化的宣传手段,展现废物减量带来的环境改善,惠及自我,造福子孙的方方面面,将更能触动公众的心弦,激发自发减废的内在动力。
跨越“费用”迷思,垃圾征费是投资未来
垃圾征费绝非简单的财政行为,其背后蕴含的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执著追求和对后代福祉的深切关怀。因此,政府在运用公关手段的时候,应该让公众明白,每一笔征收的费用,都是对更清洁环境、更美好家园的投资。同时,应结合实际行动,提供便利的回收设施、开展环保教育项目、鼓励社区参与等,让减废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集体意识。
新一届的特区政府在公关、解说、回应大众诉求方面的速度和主动性值得肯定,但在垃圾征费一事上,环保署的解说能力让人失望。政府要从根本上重新审视垃圾征费的叙事策略。垃圾征费的本质,不应是政府寻求新的收益来源,而是让香港向著“垃圾零掩埋”的目标而努力,造福当代及子孙后代。未来,政府在推行各项政策时,应该更加重视价值引导和情感沟通。与其单纯罗列政策细则,不如多从市民的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政策的必要性和意义。只有真正赢得民心,政府的施政才能事半功倍,。
作者刘畅博士是香港新方向总召集人。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