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塌海堤】事故后水质超标新高 保育人士:海豚回归无期
《香港01》上周独家揭露港珠澳大桥工程香港接线填海工程海堤出现崩塌,原定填海计划外惊现“新填地”。路政署坚称事故对附近海域水质无大影响,更指“无责任每一样嘢都通知环保署”。
然而,记者翻查环评报告,却发现于海堤崩塌的月份(即2014年10月),水质污染超标达10次,属纪录高位。而中华白海豚近年绝迹工程附近海域,同样始于2014年下半年。环保人士指水质污染影响海豚生活及觅食,有立法会议员亦促请负责的路政处及环保署尽快交代及评估对环境影响。
环保署回复称,未有足够资料显示海豚绝迹与崩塌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路政署于截稿前仍未回复。
现时港珠澳大桥工程的环境评估报告均会于网站公开,记者翻查多份报告,并纪录海堤崩塌位置附近的该7个水质监察站,发现该月水质污染超标达10次,属有纪录以来高位,同样次数只于2013年11月发生过。当中9次为海域“悬浮粒子”超出极限,1次属“混浊度”超标。若加上7个站以外的其余水站,超标数字更达18次,升幅显著。
报告解释超标原因包括取样时附近有船只经过、防止水污染的隔泥幕有数个缺损(defects)等。然而,曾撰写环评报告的职员向记者透露,若发现水质超标,受承建商聘请的环境顾问公司会第一时间通知承建商处理及解释,报告的超标原因数年来“重重复覆”,可信度成疑。他指水质监察相对较客观可信,但偶然有职员取样时,选择性将较清澈的样版呈上。
海堤崩塌季度 首现海豚绝迹
另外网站亦会将中华白海豚的监察发现数目,分别按海域公布,记者比较邻近港珠澳工程的大屿山东北水域,及离工程较远的大屿山西水域。
相比2013年全年仍录得76条海豚,东北水域的监察数量自2014年7月录得4条海豚后,首次录得整季零数据,其后海豚更绝迹于该水域,两年来只录得每年一条。刚好海堤崩塌首次发现月份为2014年10月。相比与港珠澳工程较远的水域,海豚数字自2012年至今则较平稳,反映工程已对海豚造成重大打击。
李美华:水质污染影响海豚觅食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助理环境保护经理(海洋)李美华指出,栖息地水质污染可导致海豚绝迹,因为水中悬浮物过多会阻碍鱼鳃运作,减少鱼类数目,令海豚难以觅食,亦影响海豚的社交。她说之后即使水质回升,亦有其他工程因素影响海豚回归原有栖息地,她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制定缓解措施。而有份参与工程环境评估的香港海豚保育学会学术顾问洪家耀,就指港珠澳大桥工程无疑对海豚栖息地造成破坏,崩塌发生后他亦被蒙在鼓里,但他指在数据上,没有证据显示崩塌事件对附近海域造成重大污染。
公民党立法会议员陈淑庄亦表示,原本填海范围外出现“新填地”,航道改变,自然会令工程船工作范围扩大,可以理解对海豚栖息地一定有影响。她批评然路政署非环保专家,有事故不可能不通知环保署。民主党立法会议员邝俊宇亦督促路政署及环保署尽快就潜在污染问题进行环境评估,二人表示会于今日(27日)下午的环境事务委员会中追问相关官员。
环保署:未证“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就海豚数目下降的观察,环保署指现有的资料及数据未能确立东北大屿山水域海豚数目下降与水质及受崩塌“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署方又指要了解填海对附近水质的影响,应参考两个指定于最接近相关地点的水质监察站的数据,有关水站于2014年10月及其后数月,都未有录得水质超标。对于环评报告有提及隔泥幕曾有缺损,环保署则回应称根据巡查及数据显示,隔泥幕一直有效运作。
路政署既然唔系环保专家,有事故就应该第一时间通知环保署
无责任每一样嘢都通知环保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