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塘“中国混凝土”失牌照仍运作称遭打压 政府申禁制令官司胶着
《香港01》揭发欣澳友联船厂违规供地予水泥趸船,于船厂范围储存、预拌及分装水泥,记者发现有车辆将水泥运至备受争议的油塘中国混凝土厂房。
涉事的油塘厂曾被指造成空气污染及公众滋扰,被环保署拒绝续牌后,仍继续营运。厂方称已将厂房处理水泥的总筒仓容量,降至毋须领牌的水平,惟环保署不认同。中国混凝土的律师近日于庭上指,环保署受压而滥用程序针对油塘厂,形容执法行动史无前例。
油塘厂2021年失牌照 至今仍运作
2019年,中国混凝土的油塘厂房曾发生数宗违规粉尘散发事件,又曾违反清洗车辆的规定,构成公众滋扰,附近居民及区议会都曾投诉。后来中国混凝土向环保署,申请续牌被拒绝,上诉亦被驳回。
东源街22号厂房于2021年不获环保署续牌,公司曾上诉及司法覆核,都无功而还。
职员见记者始向马路洒水减粉尘
记者早前到油塘厂视察,相较之前,厂房的顶部多了遮盖物,无法看清内部运作,停泊在海边的水泥船亦不见有原料掉入海中,不过仍不断有水泥车出入厂房。
厂房外面马路沙尘滚滚,有车经过时,就会扬起地上的沙尘。有工人见到记者拍摄,才拿出水喉向地面洒水,避免尘土飞扬;有保安员用手机反拍记者。
不过,既然厂房已无牌照,为何仍有水泥运至该处?
环保署申禁制令 官司被押后未再排期
工厂失去牌照后仍继续营运,环保署曾向法庭申请禁制令。中国混凝土曾向高等法院,向环保署申请民事索偿。入禀文件称,自2022年2月起,东源街22号的厂房处理水泥的总筒仓容量,已改为不超过50公吨,按法例无须领牌,但环保署指实地视察后,认为容量仍超过豁免要求,须领有牌照。
2023年12月,环保署透过律政司申请禁制令,禁止工厂继续营运。不过,署方指混凝土厂向法庭承诺,其运作不会造成公众滋扰,法庭将押后案件,其间该承诺将一直维持有效。
中国混凝土庭上称遭环保署滥用程序针对
截至2024年5月,环保署已向油塘厂发出32张传票,不过有关法律程序仍未完结,即中国混凝土至今仍被罚款,公司亦就部份传票向裁判法庭申请搁置。中国混凝土的代表律师在其中一宗传票案件中称,事件是因观塘区议会长年不当推动,环保署受压而滥用程序针对油塘厂,又召开跨部门会议要求其他部门针对油塘厂执法,形容执法行动史无前例。
中国混凝土在去年12月登报发声明,指社会出现对公司的种种误解及不公允的批评,自称是是土地规划欠周详的受害人,对另觅地方继续经营持开放态度。声明又指当局在将军澳137区混凝土厂的招标文件,新增不公平规定,以致公司丧失投标资格。
记者邀请过中国混凝土的母公司、文辉泰集团主席杜树辉受访,不过公司索取完采访大纲后,再无回复。
环团倡商议迁厂或后备方案
之前有跟进中国混凝土油塘厂问题的健康空气行动行政总裁冯建玮指,过往中国混凝土续牌被拒,以及收到执法部门的传票后都会上诉,“我们的观感是用来争取时间的”。
他又指,很多执法行为都是因为司法程序而未能展开,形容近年的讨论亦反反复复,处于胶着状态。
冯建玮指,水泥厂的粉尘有机会飘到附近的民居,影响居民健康:“如混凝土厂想继续营运,会否有其他地方可以(营运),现在会否是合适时间去讨论后备方案?”
环保署现时正计划修订《空气污染管制条例》,当中包括加大署方的执法权力,颁“废厂令”
封闭违规处所,又建议修改水泥厂豁免牌照的标准,由总筒仓容量50公吨降至20 公吨,以及混凝土搅拌机总装置容量超过0.6 立方米或生产量每小时超过七平方米都须领牌等。有关修例建议引发水泥业界不满,有业界亦匿名登报提出反对意见。
▼2024年4月《香港01》记者直击欣澳船厂内的水泥船▼
▼2024年5月《香港01》记者直击欣澳船厂内的水泥分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