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明察|港铁如何平衡财务压力与社会责任

撰文: 梁海明
出版:更新:

梁海明专栏|寰海明察

作为香港的重要公共服务机构,港铁在推动城市发展和维持经济活力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当前香港特区政府面临财政赤字的情况下,港铁需考虑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更积极为特区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同时,港铁也应考虑在自身发展中寻求突破,摆脱单一的“地铁+地产”模式,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为香港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港铁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其大股东是香港特区政府,每年将70%的利润向特区政府及各投资者派息。这不仅是企业履行基本责任的体现,也符合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中“利益共享”原则。港铁通过利润分配,将其经营成果惠及政府、社会和投资者,成为公共资源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典范。

根据港铁的财务数据,2023年港铁总收入达到569.82亿港元,2024年上半年收入也高达292.71亿港元。这些数据反映了港铁强劲的盈利能力和持续增长的运营规模。如此丰厚的收入使港铁能够每年向特区政府派发60亿港元的股息。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特区政府对港铁的投资收益,可以视为“公共资本回报率”(Rate of Return on Public Capital)的体现。特区政府通过投资港铁这一公共垄断企业,不仅能以股息形式获得财政支持,还能进一步将这笔资金用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例如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特区政府近年持续出现财政赤字的背景下,这种资金回流机制尤为重要,有助于缓解特区政府的财务压力,促进社会福利增长。因此,港铁向特区政府派息不仅是企业责任,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

然而,港铁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依赖于稳定的盈利能力和分红政策,更需在财务管理和资本利用上保持高度前瞻性。在确保70%利润派息回馈股东、支持特区政府公共财政的同时,港铁更应该在资本利用上保持灵活性,将30%的自用资金视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的关键资源。通过严谨的财务规划和精准的资金投放,港铁可支持高回报率的新业务,将其转化为推动创新、扩展业务和提升竞争力的资本来源。通过优化资金配置和高效管理,港铁可以在确保稳定股东回报的基础上,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香港的经济繁荣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港铁收入稳定 与政府密切合作

此外,从表面上看,港铁未来新线路建设成本高达“二千多亿港元”,而港铁公司总估值为“一千七百亿港元”,似乎将导致“需要非常大的借债”的结论,但从经济学和财务管理角度来看,公司估值与项目成本性质不同,不能直接比较。港铁的借债能力取决于现金流、盈利能力和债务水平,而非市值。作为一家拥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上市公司,港铁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可通过多元化渠道筹集资金,包括长期债务融资、政府支持、合作开发等方式,分散风险并支持新线路建设。

港铁独特发展模式为其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和资本回收渠道,这使其在承担庞大基建成本时具备一定的优势。同时,港铁每年稳定的票务收入、广告收入及物业租金收入,也为其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支持,进一步增强了其借债能力。而且,港铁与香港特区政府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也是其融资能力的重要保障。作为港铁的主要股东,特区政府在支持大型基建项目时,往往会通过政策倾斜、土地批出优惠或直接资助等方式协助港铁完成资金筹集,特区政府的支持有助于港铁降低资金压力,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

融资借债是港铁长期发展的重要工具

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融资借债是企业利用资本杠杆实现扩张的重要手段。港铁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其新线路建设属于长期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显著的公共效益和长期回报。这类项目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随著客运量的增加和沿线物业价值的提升,将在未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回报。只要港铁通过合理的财务管理,确保还款安排清晰、现金流稳定,并有效控制债务水平,融资借债不仅是可行的,更是推动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工具。

港铁在融资过程中应重视风险分散,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融资渠道。例如,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引入合作伙伴进行项目开发或寻求国际资本市场支持等方式,港铁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同时,港铁需持续提升内部财务管理能力,确保资金高效使用,并严控建设成本,避免项目超支对现金流造成压力。

现时屯马线以屯门站为终点,屯门南延线建成后,可直达屯门码头。(资料图片)

摆脱单一依赖地产 探索多元业务

港铁过去通过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实现了高度盈利,截至2023年已拥有48个建成物业和10个在建物业。然而,过于依赖地产开发的盈利模式存在显著的经济风险,尤其是在地产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基于多元化投资的角度,港铁应积极考虑摆脱单一的地产开发模式,探索更多元化的业务方向,以降低经营风险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其一,港铁作为香港垄断性的公共服务企业,拥有独特的资源和市场优势。港铁应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非票务收入来源,例如广告、零售、站点商业服务等。通过将车站和铁路沿线打造成为“商业生态系统”,港铁可以最大化垄断资产的经济效益。

其二,港铁的高效管理和运营经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港铁应考虑将其管理技术和运营模式输出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海外铁路项目,尤其是“一带一路”交通基建项目。例如,通过提供咨询服务或与其他国家的铁路运营商合作,港铁可以拓展业务领域,实现经济效益的多元化。

其三,结合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港铁可以尝试布局绿色能源和智慧交通领域。例如,发展电动车充电网络、绿色建筑项目或智能交通系统。这不仅符合环境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内部化”(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ities,指通过政策或机制,让经济活动的外部影响如污染或公共利益等,由行为者承担或受益。这样可以促使行为者考虑社会影响,优化资源配置)原则,还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港铁在探索新业务领域时,应充分考虑战略投资的时间周期和整体成本效益。实施新发展战略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到回报,这意味著短期内可能会增加资本支出并对现金流造成一定压力。然而,这类战略性投资通常以应对长期发展机遇和挑战为目标,旨在提升核心竞争力、开拓新市场或优化现有业务模式,从而为企业带来持续的增长动力。在此过程中,港铁需要在短期财务健康与长期增长之间找到平衡,这不仅是港铁,也是许多企业在扩展业务时面临的共同挑战。关键在于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评估,确保投资能够带来合理的回报,并通过稳健的财务管理为企业提供足够的灵活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变化或不确定性。

日本德国公共交通促进社会发展

通过多元化发展策略,相信港铁不仅能降低对地产收入的过度依赖,还能在创新业务模式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港铁作为香港的重要公共服务机构,还应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探索如何在支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助力政府缓解财政压力、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放眼全球,许多类似港铁的公共机构在支持政府财政和推动社会发展中扮演著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案例为港铁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说明公共机构如何通过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政府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例如,港人熟悉的JR东日本(东日本旅客铁道公司),虽然是类似港铁的铁路运营商,但其盈利模式更加注重铁路相关业务的多样化。JR东日本通过开发车站内商业设施(如购物中心、餐厅)以及高铁沿线的零售业务,形成了“交通+商业”的模式,为日本政府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此外,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JR东日本在灾后恢复和地区经济振兴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公司投入了大量资源重建受灾地区的铁路网络,帮助区域经济恢复。

又例如,德国的柏林公共交通公司(BVG),其主要收入来源是票价和政府补贴。与港铁不同的是,BVG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是以服务公共利益为核心。为了支持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BVG定期向政府报告运营状况,并在改善交通网络、减少污染、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承担重要责任。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公共交通机构在许多国家均承担著支持政府财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当社会整体面临困难时,具有垄断优势或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应承担更多责任,向公共领域提供更多支持。

港铁应多方面开发北部都会区

北部都会区作为香港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区域,港铁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交通基础设施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港铁应考虑在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和建设中扮演更重要角色,通过优化交通网络布局,促进区域内资源的有效流动和经济活动的聚集。

具体而言,港铁可考虑通过以下方式助力北部都会区发展。一是港铁应进一步优先布局北部都会区内的铁路项目,提升区域内的交通便捷性,吸引人口、商业企业和投资的流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活力,还能通过铁路客运收入实现经济回报。二是港铁可考虑在北部都会区内试点智慧交通系统,例如车站智能排队、动态票价系统等。这种创新不仅能提升乘客体验,还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三是港铁可考虑在北部都会区尝试更多社会服务模式,例如与政府合作推出社区交通服务、公共住房配套等,为区域居民提供更多便利,提升其社会形象。

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不仅是香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为港铁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公共交通机构,港铁应考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特区政府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北环线从位于未来古洞北新发展区的古洞站出发,途经新田、牛潭尾及凹头三个中途站,最后到达锦上路站。图为模拟东铁线古洞站采光设计。(模拟图片)

关于广受外界关注的港铁当前现金流挑战,港铁作为一家集公共交通与地产开发于一体的企业,在业务扩张和资本性支出增加的阶段,确实需要高度重视现金流管理。这种挑战是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尤其是港铁这样承担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重任的企业。从经济学和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现金流对于港铁而言不仅是维持日常运营的核心保障,更是支持大规模项目建设、确保长期增长的重要基础。

港铁的业务模式具有较强的资本密集型特点,新线路的建设和扩张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而这些投资在短期内或许难以带来直接现金流回报。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类基础设施投资属于典型的“长期回报型”项目,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需要时间来显现。这种情况下,现金流不足的短期压力可以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和多元化融资策略来有效解决。凭借其稳定的票务收入、商业物业租金收入,以及政府支持的独特业务模式,港铁在融资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尽管通过发债可能在短期内增加财务负担,但从港铁的特殊业务模式来看,这种发债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港铁的“地铁+地产”模式意味著其发债不仅用于线路建设,还能通过未来的物业销售和租赁收入实现成本回收,甚至带来额外收益。从财务学角度,只要借债成本低于项目的长期收益率,这种资金杠杆策略就是合理且高效的。例如,根据“净现值法”(NPV)原则,只要新线路和相关物业开发的预期收益能够覆盖资金成本并带来正向现金流,就可以视为成功的投资决策。

因此,港铁在面临现金流挑战时,应结合自身独特优势,聚焦于动态现金流管理,通过提升运营效率、优化资本结构、加快物业回报和多元化融资来缓解短期压力。对于港铁而言,发债并非发展的阻碍,而是推动其承担公共责任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综上所述,从经济学和国际经验来看,港铁作为香港重要的公共事业企业,应考虑在当前特区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继续通过向特区政府派息支持公共财政。同时,港铁要摆脱单一的“地铁+地产”模式,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以降低经营风险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此外,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港铁应更积极助力北部都会区的建设,通过优化交通布局和参与区域发展,为香港的未来繁荣贡献更大力量。唯有不断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港铁才能真正实现“当自强”,为本港市民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同时巩固其作为香港经济支柱的地位。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