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明察|香港千亿财赤危机有多可怕?

撰文: 梁海明
出版:更新:

梁海明专栏|寰海明察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日前出席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上指出,初步估计2024/25财政年度的综合赤字约1000亿港元,赤字高于2月底公布财政预算案时预计的481亿港元。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不少人对不断扩大的赤字表示担忧。然而,从现代货币理论的视角来看,这种担忧并不必要。事实上,财赤规模的扩大可能不是危机,反而是香港特区政府进一步加大在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和等关键领域投资,推进经济向前的重要契机。

传统经济学常将政府财政比作家庭财务,认为政府需要“收支平衡”或“量入为出”,否则会导致财政危机。然而,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打破了这一观念。美国经济学者凯尔顿(Stephanie Kelton)在《赤字迷思》中指出,政府的财政运作与普通家庭截然不同。政府是经济体中货币的发行者,而家庭和企业只是货币的使用者。政府作为货币的发行者,不需要像家庭或企业那样依赖收入来维持支出。凯尔顿并认为,赤字不仅不是恐怖的,反而有助于经济的长期繁荣,前提是政府能够明智地为支出事项做好优先排序。

香港当前尽管财政赤字高于预期,但考虑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地位,以及港币与美元挂钩的货币制度,香港特区政府实际上拥有相对较大的财政空间来支持经济增长和社会投资。此外,香港的经济基础稳固,财政储备充足,这为特区政府进一步增加支出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故此,对于香港而言,赤字并不意味著“入不敷出”或“债务危机”,而是经济体系中私人部门资产增加的反映。特区政府的赤字支出,还有可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不仅转化为私人企业的收入,还创造了就业机会,刺激了消费和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赤字规模的扩大本质上是政府通过支出为经济注入活力的体现,而非危机。

12月3日,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行政会议前见记者,表示政府会从节流及开源著手,节流是减少政府开支,在开源方面政府会谨慎,以减少对市民的影响,以及推出不同措施刺激经济,增加收入。(夏家朗摄)

香港社会还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政府需要依赖增加税收来填补赤字。然而,现代货币理论认为,税收的真正作用不在于“给政府筹钱”。实际上,政府并不需要从市民手中获取货币,因为政府就是货币的创造者。那么,为什么政府还需要市民交税?政府需要市民交税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并不是想要市民的钱,而是想通过向市民收税,让市民努力工作,并为政府生产政府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如美国另一经济学者兰德尔·雷(L. Randall Wray)在《现代货币理论》中所阐述,税收确保货币的流通和稳定,减少市场上的可支配收入以控制通货膨胀,并通过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因此,香港的税收政策更多是著眼于调节经济和改善收入分配,而非减少赤字或偿还所谓的“债务”。只要经济资源未完全利用,特区政府可以考虑通过较为进取的赤字支出来推动经济增长。

在讨论赤字时,不少本港市民还忽视了一个核心问题:政府支出的真正限制不是赤字规模,而是经济中可用资源的多少。现代货币理论强调,只要经济中仍有闲置资源,例如未就业的劳动力或未使用的生产能力,特区政府就可以通过增加支出来激活这些资源,而不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目前,香港正面临多重经济和社会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住房不足以及气候变化的威胁。这些问题表明,香港经济中仍存在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与其担忧赤字扩大,政府更应关注如何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的大型公共投资,以解决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上指出,初步估计2024/25财政年度的综合赤字约1000亿港元,高于2月底公布财政预算案时预计的481亿港元。(立法会直播截图)

还有市民担心大幅增加政府支出或会引发通货膨胀。需要明确的是,通胀的风险并不取决于赤字规模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经济是否达到了资源的生产极限。只要香港仍有闲置的资源,例如未就业的劳动力或未开发的土地,增加公共支出不会导致严重通胀。即便出现通胀压力,特区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控。例如,税收可以有效减少市场上的过剩需求,货币政策则可以控制资金流动,从而保障经济的稳定运行。

另值得重点一提的是,香港特区政府适当发债也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的合理选择。历史和现实经验都表明,债务融资并不单纯等同于风险,而是国家或地区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从历史看,高效的债务融资机制是区域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例如,16世纪哈布斯堡皇帝通过荷兰议会发行债券,成功为战争筹集巨额资金。这种“公共债务”制度被英国进一步发扬光大,使其以低成本筹资并在与法国的长期战争中占据优势。反观法国,由于国王信誉不足,导致债务利率高企,财政难以为继,最终陷入困境。这一对比充分体现了债务融资能力对国家实力的深远影响。

放眼现代,债务规模的高低并非判断经济健康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以日本为例,尽管2023年其总债务占GDP比重高达230.1%,但由于日本政府信誉良好、经济基础稳固,并未因此引发债务危机。这表明,债务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政府的信誉和融资能力,而非单纯的债务占比数字。

对于香港特区政府而言,适当发债不仅能够为基础建设、民生改善等重要领域提供资金支持,还能强化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经济基础稳健、财政储备充足,债务融资的风险较低。同时,合理利用债务工具还能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实现更高效的经济管理。

在现代货币理论的视角下,财赤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财赤的误解。香港正处于由治及兴的关键发展阶段,社会各界应以更大胆的眼光看待财政赤字。与其陷入“赤字恐慌”,特区政府更应关注如何利用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并改善市民生活。1,000亿港元的赤字并非危机,而是建设未来的机会,香港各界应放下对赤字规模的过度担忧,更加支持特区政府加大在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投资,为香港的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