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明察|市民有无需要忧虑特区政府千亿财赤?
近日,特区政府千亿财赤让不少市民联想到经济风险,以及担心政府减赤不力。然而,适度的财赤和债务,实际上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具。要消除市民的不安,特区政府有需要通过透明化、稳经济、强沟通等多方面措施,重塑市民信任,展示财赤和债务的积极意义。
拙作〈香港千亿财赤危机有多可怕?〉日前发表之后,引发各界关注和热烈讨论:为什么香港市民会对特区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债务比较敏感?笔者相信背后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忧虑,更深地植根于文化和语言的历史背景,以及债务在人类社会中的道德和宗教意义。
“债务”被等同于失败或不负责任
在印欧语系中,与“债务”相关的词汇常常与“罪恶”或“原罪”联系在一起。例如,德语中的“Schuld”同时包含“债务”和“罪恶”两层含义,这种双重意涵反映了债务不仅是一种经济责任,更是一种道德负担。在早期社会中,未偿还的债务被视为违背道德的行为,与“罪”相通。这种观念深植于文化之中,导致人们对“债务”天然地具有一种负面情感,将其视为一种不光彩的、不道德的状态。
因此,当本港市民听到政府有债务或赤字时,往往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特区政府未尽职责或“犯错”的表现,而不仅仅是经济运转中的正常现象。这种文化上的深层联想使得“债务”被等同于一种失败或不负责任的象征,从而引发市民的不安和反感。
从历史和语言的角度来看,债务不仅是经济行为,还具有调解人与人、人与神关系的功能。古英语中的“Geild”(赦免或祭祀)和哥德语中的“Gild”(税金)表明,支付债务不仅是清偿责任,更是一种恢复平衡的行为,用以化解冲突、赎回罪责或履行义务。
由此可见,债务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维护秩序与和谐的功能。然而,当债务未被清偿或赤字过高时,就意味著这种平衡被破坏了。这种“失衡”会让市民感到不安,担心社会秩序和经济稳定受到威胁,进一步加剧对政府财政赤字、债务的忧虑。
债务产生“未来负担加重”联想
此外,金钱在历史上不仅是交易工具,更被视为一种承诺和信任的象征。支付行为如英语中的to pay,源自to pacify(安宁)、appease(平息),本质上是一种契约行为,用以履行责任和修复关系。当一个人或一个机构(如政府)背负债务和出现赤字时,往往容易被视为违背承诺或不履行责任的表现。
可见,市民对赤字和债务尤其敏感,因为它与市民对政府的信任直接相关。政府的赤字、债务往往会让市民产生“政府能力不足”“资源分配不当”或“未来负担加重”的联想,这种信任危机进一步放大了市民对赤字、债务的反感。
而且,从货币的起源来看,债务与象征“绝对价值”的祭品密切相关。例如,德国的历史学家劳姆(Bernard Laum)曾指出,在古希腊荷马时代,每当民众需要估算船只或盔甲的价值时,往往会以公牛作为衡量单位。然而,奇怪的是,尽管牛被用作价值的度量工具,民众在实际交易中却很少真正用牛支付费用。
那么,为什么是牛?这背后存在一种深层的文化逻辑:牛是民众向神灵献祭的祭品,象征著绝对的价值。在古代社会,无论是苏美人还是古希腊人,牛都被视为最重要的贡品之一。而货币的起源,似乎也与这种献祭行为有著密切的联系。许多地方的货币,实际上是从适合献给神灵的贡品中演变而来,用以换取安宁与赦免。
货币的演变实际上承载了这种祭献的功能:它不仅是交易的工具,更是一种道德责任的体现。这种文化背景延续至今,使得债务不仅是经济上的数字问题,更具有象征意义。当政府出现赤字或债务过高时,市民可能会潜意识地认为,政府未能完成其“献祭”或“赎罪”的角色,从而对其产生负面情绪。这种情绪源于深层的文化记忆,并且超越了单纯的经济逻辑。
市民对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的反感,是文化、历史、语言和心理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债务在人类历史上一直与罪恶、责任和社会平衡密切相关,未偿还的债务被视为一种道德上的缺失或社会秩序的威胁。而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其财政赤字、债务问题更容易引发信任危机和秩序失衡的忧虑,进而导致市民对债务和赤字的强烈反感。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经济层面的忧虑,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债务这一概念的深层文化敏感性。
故此,要减轻市民对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的反感程度,特区政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加强信任、稳定经济、提升透明度和强化沟通,缓解民众对财赤和债务的焦虑。
投资如何促进经济、创造就业和改善民生?
市民通常对财赤和债务感到反感,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资金的用途以及对未来的影响。政府需要主动传递正面的信息,解释财赤和债务并非完全负面,而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工具。政府有需要向市民说明财赤、债务资金用于哪些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并展示这些投资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和改善民生。
债务和财赤往往让市民联想到政府的不负责任或财政失控。为缓解这种担忧,政府需要通过透明化措施来增强公信力,譬如,通过财政报告、新闻发布会或公开数据,向市民展示政府的财务健康状况,又可考虑设立监督机制,邀请独立机构或专家审查政府的财政政策,并定期向市民报告审查结果,以增强信任感。透明化的债务管理可以让民众感到政府有能力掌控局面,从而减少对财赤和债务的恐惧。
市民对财赤和债务的反感,也与生活成本、就业机会和经济环境的感受密切相关。如果经济环境恶劣,市民对债务的容忍度会更低。因此,政府需要通过经济政策稳定民生。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案例显示,如果政府通过债务刺激经济增长并带来实际的社会改善,市民会更倾向于接受适度的财赤和债务。
政府需要通过有效沟通,主动回应市民对债务的担忧,并以开放姿态争取理解和支持。譬如:邀请经济学家、政府官员解释财赤、债务的合理性,解答市民的问题,让市民了解债务对经济的必要性。通过主动、开放的沟通,政府可以减轻市民的误解和恐惧,增强对财政政策的支持。
相信特区政府通过实施综合措施,有助于减轻市民对政府财赤和债务的反感,重塑对政府财政政策的信任。最终,关键在于让市民看到财赤和债务的积极作用,并感受到特区政府对财赤、债务管理的责任感和能力。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