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社会创新翻转贫穷 充权助精准扶贫

撰文: 团结香港基金
出版:更新:

团结香港基金专栏|周嘉俊、莫诗颖、林于正

简约公屋计划于2025年陆续入伙,成为帮助基层家庭摆脱㓥房的重要举措。元朗攸壆路和牛头角彩兴路的两个项目将成为首批落成的单位。这些简约公屋以极便宜的租金为基层家庭提供改善生活的机会。对于一家四口的家庭而言,位于元朗攸壆路280平方呎三至四人单位月租仅约1630元,相较于同面积的㓥房,节省了约10,000元的开支。然而,简约公屋除了直接减省基层家庭的租金开支外,是否有空间让社会探索更多元化的扶贫策略?

从缓助到自立:扶贫策略的转变

在香港,扶贫的传统概念往往以物质上的“给予”为主,集中于短期缓助措施,例如提供综援、公共房屋和其他社会福利。虽然这些支援能在短期内解决燃眉之急,但治标以外我们更需要治本,透过与基层家庭共同发掘维持财务稳定所需的技能,帮助他们实现财务安全,进而促进其长远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将扶贫策略转变为一种更具长期效益的模式,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这种策略的转变强调充权 (empowerment),让基层家庭提升能力与自信,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意味着政府、商界和社会应共同创造更多资源和增值机会,以增强基层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

创新实践案例 启发扶贫工作未来方向

许多关注社会问题的机构在社区持续推动各类扶贫计划。例如,创新房屋机构“要有光”早于2013年推出“光房”计划,采用共居模式,并将房屋问题与扶贫工作整合。该计划协助业主利用私人物业,以低廉租金支持短期贫困人士,特别是单亲家庭。这种共居模式不仅提供过渡性可负担住房,更促进邻里互助合作,缔造有利生活环境,支持短贫户早日脱贫并实现自力更生。

此外,2024年开展的“赛马会跃见新生活”计划则以家庭为单位提供多元化扶贫支援服务。该计划旨在帮助居住过渡性房屋的基层家庭掌握向上流动的机遇,打破贫穷困局。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家庭目标并提供资助以支持发展计划、推出特惠高息储蓄方案及进行理财教育,以及提供就业辅导、培训和配对服务等。

最近, 一个名为“福﹒式唐楼”的实验计划希望结合共居模式和社区为本理念,在深水埗唐楼内设置了共住社区生活空间、青年创意工作室及共享工作空间。该计划旨在联合热心居民、良心小店及地区社企,共筑关爱网络,利用社区资源为有急切住屋需要的青年及家庭提供住屋、就业培训及其他支援。

以上结合房屋和扶贫的计划均强调充权和能力建设,展示了扶贫计划的持续发展及策略的革新,对政府的精准扶贫和社会房屋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政商学民合作 共构多元策略

首先,政府应跳出传统思维框架,尤其在财政赤字的情况下,迫切需要识变、应变和求变。在政策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政府应积极与各界持份者进行对话,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地区前线人员和有需要的市民,以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持续交流将帮助政府获得更全面的见解,扩阔对扶贫的想像,并深入剖析社会环境与贫穷问题之间的关联。从充权的角度出发,政府可以设计出更为多元且有效的长期扶贫策略,建立持续支持弱势群体自我发展的系统。此外,有效的反馈渠道至关重要,以便对政策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政策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其次,社会各界需明白单靠政府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惟有加强政商学民各界的协作,集结各方力量,才可有效应对贫穷挑战。商界应积极利用其网络、专业知识和资源,投入创造社会效益的项目,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同时,商界可以与社福机构合作,共同设计和营运项目,实现协同效应,进一步促进项目的可持续性。学术界则能应用社会效益评估工具,并提供研究和数据支持,分析项目效益并进行优化。这样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深入理解贫穷问题及不同方法的成效,从宏观角度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实现精准扶贫。

最后,我们必须善用社区资源,建立关爱网络,以发挥民间力量。社区是扶贫工作的基石,地方居民和社会机构能提供最直接且有效的支持。通过建立邻里互助平台和社区网络,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此外,社区内的热心人士和企业可以成为扶贫工作的推动者,透过义工服务、资源共享和技能传授等方式,直接支援需要帮助的家庭和个体,从而提升整体社区的凝聚力和韧性。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只有社会各界携手共进,才有望翻转贫穷。

作者周嘉俊是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研究主管,莫诗颖、林于正是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