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社会效益评估在政策制定工作的关键角色

撰文: 团结香港基金
出版:更新:

团结香港基金专栏|周嘉俊、莫诗颖、陈巧桐

如何评估政策的影响力是政策制定工作的重点。不少政府都在绩效指标(KPI)的基础上再进行社会效益评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SIA),以全面审视政策推出后的实际效果。于香港而言,这个做法可能值得政策制定者作参考。

在2023年的施政报告中,政府以“拼经济谋发展 惠民生添幸福”为主题,设立150个KPI,以促进管治效率。政府提倡以KPI实现目标导向的政策,无疑有助于监察项目的进度和实施。即便如此,这些KPI有时未能全面反映政策成效。虽然一些社会创新项目如“共创明‘Teen’计划”和“社区客厅试行计划”的KPI较为成效导向,但大多数政策的KPI仍集中于服务名额、活动数量和项目金额等产出量指标。如果政府在制定KPI的过程中,没有给予服务质素同等的重视,可能导致KPI过于偏重数量,从而形成“追数”文化。此外,若KPI制定方法完全由上而下,则可能忽视社会各界的实际需求和期望,限制了政策的广度与深度。

效益导向的KPI设计 质效并重的政策评估

有关KPI的制定,不少政府已将重点关注政策对相关群体所带来的实质改变,而非仅仅是直接产出。香港应将社会效益评估(SIA)纳入KPI制定的核心,强调政策对受惠群体生活质量、健康水平、社会融合度等多面向的影响。SIA的精髓在于持份者的参与,根据持份者的反馈来确认影响及制定量度指标,并以实证为本的方式收集资料,增强政策透明度与接受程度。通过SIA,政府能够全面审视政策实施的执行成效,透彻了解政策对不同层面和群体的具体影响,建构政策的创造社会效益的逻辑模型并分析当中的关键因素。

量化政策影响 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香港在SIA的实践上有先例可循。2019年,香港房屋协会就“长者安居乐”计划进行SIA。透过持份者咨询,发现居民入住后的健康状况优于一般长者,不但在紧急救援及医院使用率较低,其居家安全意识更有显著提升,降低了长者对公共医疗和安老院舍的需求,反映该计划有效改善居民生活质素,最终总结每元投资可换取5.07元的社会投资回报。上述案例显示SIA可以全面审视计划对持份者的影响,并有效量化效益,提供容易理解的数据,有助于政府更具策略性分配公共资源。

有鉴于此,政府可以进一步推展SIA应用于房屋政策中,特别是对于如简约公屋这类创新项目的成效分析。通过参考房屋局制定的“幸福设计”指引中八个幸福概念,局方可以进行SIA分析简约公屋居民的整体福祉变化,并量化该项目对居民幸福感的实际影响。与其把讨论焦点放在简约公屋的入住率和成本,我们更应全面考量居民的生活质素和幸福感。这些资讯可以为未来房屋政策的调整及KPI的制定提供依据,创造更多社会效益。

借鉴国际新常态 为香港社会效益评估的发展导航

放眼国际,SIA已在英国、加拿大及欧盟的政策制定中获广泛应用,如英国的《社会投资回报率指南》,为政府内部和非政府组织提供评估公共开支和服务的官方准则。在香港,虽然团结香港基金2017年的《社会效益评估指南》和多个坊间机构整合的商业及社福机构评估框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因缺乏官方的评估指南,导致各机构在实践方式和标准各行其是,在政策和社会层面的应用仍显局限。

为了促进社会效益评估于政策分析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政府应制定并推广官方SIA指引,以便于公共政策的实施,提高政策质量与问责效能。在制定过程中,政府可以基于房屋局的八个幸福概念,设计量化准则,并结合社创基金资助项目的数据库,为编撰SIA指南提供实证基础。透过政府主导,与各界合作建立评估社会效益的共通语言,确保政策成效分析、服务采购及拨款评估均采用统一标准。目前,SIA理念已融入社创基金评审标准,预期产出、结果及效益等要素成为关键考量,彰显其重要性日增。当SIA的应用普及,投资者和参照对象增加,将吸引更多各界的创新者参与,有助建立社会创新的风气。

以人为本 共建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幸福城市

在SIA的引领下,政府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政策设计,将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全方位的社会效益评估,政府能够更敏锐掌握社会脉搏,推动跨界合作与创新,共同构建一个以“以人为本、以数据为支撑”的幸福城市。如此一来,政策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指标和数字,而是富有温度的民生工程。

作者周嘉俊、莫诗颖、陈巧桐分别是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研究主管、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生。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