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YO|澳大利亚原住民重新连系社区工作 对香港少数族裔的启发
MWYO专栏|黎卓然
MWYO青年办公室(下称MWYO)一向致力于为香港的青年政策发展出谋献策,为此每年都会拜访海外机构,借镜其他地区的经验。今年7月,MWYO到访澳大利亚悉尼与当地政府部门和各组织交流。有鉴于少数族裔是MWYO重点关注的青年议题之一,我们特意参观位于悉尼的澳大利亚博物馆和拜访悉尼大学的Gadigal Centre,以了解当地原住民的历史和现况。虽然原住民与香港少数族裔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不同,但他们都同样面对种族问题,亦希望融入主流社会,笔者期待这次行程可得到一些启发。
澳大利亚原住民被殖民化,环境与文化逐渐消失
如看澳大利亚原住民的重大改变,可追溯至1788年,正是英国政府开展殖民统治的时期。虽然起初英国政府的原意是与原住民和睦相处,但原住民认为殖民者未经许可就侵占他们的土地和占用其资源,在感到冒犯之下与殖民者发生激烈冲突,最后原住民败阵。加上原住民原本大多居住于海边,以渔业为生,但被英国流放于当地的囚犯强行驱逐,迫使其另觅高地生活。相对于海边地域,高地都是较为偏远和贫瘠的地区,导致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
原住民不但失去居住以久的土地和资源,殖民者更大肆使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开发土地,既破坏了自然景观也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时至今日,环保仍是他们最关注的议题之一。此外,他们也受到巨大文化冲击,许多原住民的圣地和文化遗址被破坏或改变,严重影响其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例如250种原住民语言有许多已灭绝或濒临消失,现在只有约十多种语言仍会传承至下一代于日常生活中使用。
协助原住民连系社区的工作艰难
回说是次拜访Gadigal Centre,那是为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群岛民(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而设的学生中心,各主要负责人大多是原住民。当笔者与负责人交流时,或因她们早得悉我们为香港少数族裔问题取经而来,所以她们也戏言自己也是“少数族裔”。事实上,虽然她们一向都以原住民来称呼自己的民族,但确实他们面对不少种族歧视与社会排斥问题,被边缘化的程度确实像澳大利亚的“少数族裔”般。
为了协助原住民争取权益,中心曾招募法律系学生,参与草拟涉及其文化权益的法案。她们分享最近的全民投票事件,是有关决定是否修改宪法以承认原住民的特殊地位,并争取其社会保障与利益,期望纾缓长期以来的不平等问题。可是,该提案被所有六个州的选民以压倒性的票数否决。反对者认为该提案将造成种族分化,并认为它不会有效减少原住民面对的不平等问题。负责人进一步解说,很多投反对票的市民其实都不愿意了解原住民的情况,也不想为他们的福祉而影响到个人的生活,所以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投反对票。虽然如此,她们表示不会就此放弃,会继续坚持为原住民争取权益的工作。
此外,中心会为原住民学生提供就学、就业和生活支援,也为其他学生安排活动,例如认识原主民的传统农作物,体验原住民的生活文化等。中心也会组织来自澳大利亚各地区的悉尼大学学生与原住民学生合作举办不同主题的活动,学生更会自发筹办各种活动,欢迎所有初入学的同学参加,冀做到原住民的文化传承之余,他们的工作也可以一届接一届地延续下去。
由于原住民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议题,其历史文化也是澳大利亚特色之一,不同组织也致力协助他们re-connect(重新连系)现今的澳大利亚。现时澳大利亚悉尼博物馆有两个大型演馆(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Collection和Pacific Collection),展出原住民的渔业文化,而其民族的绘画和手工艺也可在悉尼的游客区看到。向公众与旅客展示原住民的传统艺术非常重要,但如要做到有效“重新连系”,须改变澳大利亚居民对原住民的观感与态度,而为他们争取权益的工作则不能停止。
香港华人对少数族裔仍有距离感
虽然澳大利亚原住民与香港少数族裔并非同一族群,文化根源和历史背景不一样,但面对的歧视和生活障碍相近,也存在“连系”社会的问题。由于香港政府一直致力推动种族共融政策,本地华人不至于像澳大利亚居民般抗拒少数族裔,否决给予他们福利。但华人与少数族裔人士始终有一种距离感,这或源于两个问题,第一是少数族裔人士的“自我羞辱化”(self-stigmatisation);第二是华人太少接触他们的机会。
就少数族裔青年在港发展的问题,MWYO曾进行过相关研究,其中发现自我羞辱化会令他们自我排斥于华人圈子以外,例如认为一般学校或社区活动(如没有注明是给少数族裔人士参与)都不欢迎他们、对华人的微动作或用词过份敏感,觉得带有歧视成份、不敢主动结识华人朋友等。这可能与他们成长于较封闭的家庭环境或个人不愉快的经历有关。此问题也会间接令他们失去学习中文的机会和信心。
须有更多机会让各种族彼此认识和合作
为纾缓这问题,笔者建议可参考Gadigal Centre和原住民的文化和艺术展览,香港各持份者可透过举办活动体验各种传统风俗习惯,甚至招募组织不同专长的在职人士和学生,与少数族裔青年一起合作,共同构建创新而可行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MWYO于今年曾举办类似的合作活动,当时联同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北角乐Teen会、“破格”隐蔽青年生涯发展服务、油尖区少年警讯宝石计划协办《同“学”。一起创。伙伴计划》(下称计划),并由科创人才培训机构Talent Co-Op提供专业指导,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资讯科技工作坊和社区活动,让不同种族的青年一起学习创新科技知识,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认识。参与计划的华人青年表示他们以往未曾接触过少数族裔人士,今次有机会一起上课,发觉他们可以说出一口流利的广东话,感觉很新奇。最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此外,在计划中,他们须发挥团队精神,共同设计和开发有助纾缓少数族裔问题的应用程式,好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支援少数族裔人士的创新成果,共同贡献社会。
另外,笔者也曾建议如澳大利亚博物馆般在本地博物馆特设各少数族裔的历史及文化展馆,并建立种族历史及文化资料库,把不同来源收集得来的资料储存在资料库内,资料可由第一代少数族裔在港居住的历史说起,以至香港回归后少数族裔的发展,并细说他们为中国(包括香港)作出的贡献。政府、学校或非政府组织亦可在展馆举办工作坊等活动,深入带出种族文化的信息。传媒亦可善用资料库制作更多有关少数族裔的节目。
要有效协助少数族裔青年“连系”社区,各持份者必须紧密合作,为他们与华人创造更多彼此合作与认识的机会。笔者期望可纾缓自我污名化的问题,让各种族的青年可以在香港这地方互相认识,没有再分少数族裔或华人的圈子,可以共同协作,以贡献社会。
作者黎卓然是MWYO青年办公室研究副总监。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