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YO|工读双赢:应用科学院校应开办更多工读制学士课程
MWYO专栏| 游沛翀、朱城锋、卢巧程
MWYO青年办公室(下称MWYO)在《青年的就业模式与理想工作》研究报告中鼓励对事业感到迷惘,尤其是已工作一段时间的青年,尝试考虑选择一条更专业的职涯跑道,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工作和生活。在政策倡议上,MWYO建议政府资助不同学历的青年按需进修,使到他们更顺利地过渡至新的专业。有见本港对于应用科学教育越加重视,应用学位课程如雨后春笋涌现,院校亦透过不同途径和修读模式协助学生掌握与职涯发展相关的专业技能,其中一例是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下称THEi高科院)为学生提供工作与学习并轨的修读模式(下称工读制),让有需要的青年在取得专业牌照前,一边累积工作经验,一边赚取生活收入。
笔者为鼓励更多青年了解及考虑修读有工读制的应用科学学士课程,以及促进不同业界更积极联同应用科学院校推动工读制,于六月下旬造访THEi高科院屋宇设备工程(荣誉)工学士课程(Bachelor of Engineering (Honours) in 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主任吴子豪博士工程师、业界代表香港机电工程商联会(HKFEMC,下称商联会)理事马家骏工程师、关伟元先生和林煦基先生,以及与三位修读该课程的学生交流,冀能更深入了解这在香港具突破性的工读制应用科学学士课程,对学生和业界的好处和影响。我们希望借此例子鼓励青年多留意不同应用科学院校的课程特色,拓阔进修选择。
行业人力短缺 促使职场文化环境大幅转变
根据建造业议会最新发布的《建造业人力预测报告》指出,面对本港工程量不断增加与整体工作人口下降并存的局面,建造业预计于2027年,将欠缺6,000至6,500名专业人员和35,000至40,000名熟练及半熟练工人。至于屋宇设备行业,除了在工程初期会负责规划楼宇中的通风空调系统、消防系统、给排水系统和配电系统(俗称“风火水电”),在工程完结后亦会在楼宇余下约40年的生命周期之中持续保养与维修有关设施,为应付工程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商联会与THEi高科院合作于2024年推行首个以工读制修读的应用学位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既具经验亦拥学历的实务知识专才。
工程公司除改善薪酬和服务条件外,人才短缺亦促使公司反思如何着手改善职场文化和环境(例如有调查指出: 建筑相关的工程行业一般予人一副沙尘滚滚的印象,长期须要在工地日晒雨淋,一般人眼中工作文化也是“乌烟瘴气”的),身兼雇主的业界代表则坦言今时早已不同往日。过往他们一直希望将外国的工程文化引入本地,例如日本的建筑工地总是十分干净,工人们亦习惯保持整洁,但碍于种种因素在香港难以推动。惟现时业界为吸引年轻人入行,间接推动公司改变过往陋习和思维模式。正如一位受访学生表示,现时承建商在建造初期就会为雇员租借工地附近的办公室或安排改装的货柜,让他们可以于室内工作。即使位处工地内,实际环境亦与过去认知有很大出入,而同学和业界代表都表示,现时的工地环境与图1展示的范例极之相似,当然正常在使用后会有少许改变。
工读制让学生专业发展更具保证 雇主更易聘请人才
另外,雇主亦相对注重学生在工读制底下的体验。例如受访学生认为,工读制与短期实习不同的地方,在于实习更像是一张职场体验券,让学生熟悉公司营运方式、体验到职场工作气氛。而工作内容多会被分配去处理一些较简易、一次性的作业给实习生。但在工读制下,公司一般已视学生为全职员工,会按公司的人力资源计划,有系统地安排较资深的同事(工程师或项目经理)带领新入职同事,让学生对于屋宇设备工程其中一些范畴(例如“风火水电”)有深入的理解。已有若干年工读经验的学生,更可在同一岗位接触不同工作内容,如学习会计、采购事宜,以及掌握一些通用的管理知识,包括人手安排、节省成本、协助运输物料等。
对雇主而言,工程行业中大部分职位都对学历和技术有一定要求,业界联同院校开办工读制课程,让准毕业生熟练有关技能,并拥有足够时间让他们掌握行业文化和行规,这些需要时间浸淫而得的经验,令他们毕业后可随即融入职场。更重要的是,雇主表示同学对在学期间选择的公司一般都会有较大归属感,普遍都愿意在毕业后留在栽培自己的地方继续工作,纾缓该公司招聘压力。
当被追问到参加计划的公司会否担心雇员于THEi高科院毕业后转投其他公司时,,业界代表表示并不担忧,续指出行内虽然会因为人手短缺而出现高薪挖角的情况,但这一般出现在年资较高的管理层,毕业生的工资在不同公司不会有太大出入,而这个情况也恰好确保了毕业生的工资能维持一定水准。再者,即使雇员毕业后选择到其他公司发展,这个计划也起到为整体业界扩充人手之效,受访雇主亦相信他们未来有机会带着更丰厚的经验和视野回流至原公司。这最终可促进行业的流动性,回馈整个业界的发展。院方亦补充该屋宇设备工程课程在开办工读制后,报读人数有上升的趋势,甚至吸引到一些原先修读非工程相关学科的学生(包括已完成学士或硕士课程)尝试入行。
工读制收生更具弹性 有助青年转换职涯跑道
我们亦关注同学是透过甚么途径接触并入读工读制课程。当中一位受访者虽然拥有一个文科学士学位,但在思考如何能从事高收入工作时,认为传统大学毕业生的竞争过于激烈。于是,在权衡未来的事业发展后,于朋友介绍下进入一间具规模的建筑公司,从事与企业传讯的相关工作。
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意识到如果未来想在建筑界能有更好的发展,进修有关学位乃是必须的。于是,便主动向上司表达希望由公司推荐报读THEi高科院的工读制课程。由于该系的办学原意是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可以进入工程行业,故入学门槛相对宽松,教学内容亦更贴近实际工作情况。他的雇主在了解计划的优点后,以及面对人手短缺的大趋势下,便支持受访者以工读制模式修读学位。
这一转变不仅让他得以保持经济收入,更令他逐渐确认自己的职业方向与专长所在。在THEi高科院的学习环境之中,他审慎地规划了自己的职涯道路,于是在工读期间由传讯相关的工作,转为现时助理工程师的岗位,铺垫自己未来成为一名专业工程师。他坦言自己算是较迟起步,但庆幸这个计划可以补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兼顾收入和学业,并给予信心自己转换至更专业的职涯跑道。
值得一提的是,现时THEi高科院土木工程、绿色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及屋宇设备工程学位课程获得香港工程师学会(HKIE)认可,学生于毕业后可参加“毕业生培训计划(Scheme A Training)”而最终取得工程师牌照,并可选择在政府、顾问公司、承建商或物业设施管理公司工作,月薪可达$70,000以上(职业晋升途径见表1),就业前景相对明确和发展空间更大,收入也相对理想。
总的来说,笔者建议对人才有急切需求的行业,可以与THEi高科院等应用科学院校开办更多的工读制学士课程。在收生方面须具弹性,让现有雇员、未来毕业生可更顺利地投入职场。至于仍在探索未来职涯发展的青年来说,不妨把握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工读制报读有关应用科学学士课程,实现理想的工作。
作者游沛翀、朱城锋、卢巧程分别是MWYO青年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实习生。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