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YO|华裔与非华裔青年共同学习、打破藩篱
MWYO专栏|卢巧程
在香港这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地方,各种族背景的居民共同谱写着这座城市的丰富景象。不过背后社会仍存在不少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如少数族裔不容易融合到主流社会的情况。根据政府统计处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族裔人口由2011年到2021年期间,显著上升了37%至619,568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6.4%增加到8.4%。有见于人口比例持续上升,政府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强调少数族裔在香港社会的重要性,并在社区融合、教育、就业等方面加强对少数族裔的服务和支援。
MWYO青年办公室(下称MWYO)致力于促进全港青年的发展,包括在港出生成长的非华裔青年。 2022年底,MWYO发布了名为《从少数族裔香港青年的身份认同看共融》的研究报告,结果发现即使土生土长的少数族裔青年都会对其种族身份感到迷惘,甚至因个人经历而感到负面,影响他们多方面的发展。报告提出了多项政策建议,以支援他们在更适合的环境下学习与成长,并融入以华人为主导的社会。当中一项建议是推动本地伙伴计划,构思是让与少数族裔年龄相若的华裔青年配搭为学习伙伴,协助他们融入主流社会和扩阔华裔朋友的圈子,长远可加强独自参与各种社区活动,投入并贡献社会。为试行此建议,MWYO 过去半年推出名为《同“学”。一起创。伙伴计划》(下称计划)的项目。
跨文化培训与交流,促进种族融合
计划是由MWYO主办,香港警务处宝石计划、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北角乐Teen会、“破格”隐蔽青年生涯发展服务携手协办,并由科创人才培训机构Talent Co-Op提供程式设计的专业指导。计划旨在透过培训促进不同种族的年轻人间的文化和思想交流,并协助其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参加者包括10名少数族裔青年和10名华裔青年,大部分为大专学生或刚步入职场的工作者,他们被分配到三个小组中,每组都有少数族裔及华裔青年共同参与。计划为期12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首阶段是技术培训,内容包括电脑编码、程式开发和设计思维等,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科技知识和能力;接下来是产品研发阶段,他们须设计和开发自己的科技产品,好让他们可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应用于市场针对非华裔困难的创新成果;最后是产品推介阶段,他们须展示和推广自己设计的产品。整个培训不仅能增强他们的职场竞争力,也能让其发挥专长,贡献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计划还特别加入了文化和种族融合的元素,不同种族的青年可共同学习之余,也有一起探索本地社区的机会。计划与本地文化导赏团体“活现香港”合作举办社区导赏活动,当中更了解非华裔人士在香港发展史中的角色,希望学员能够跳出课室,深入探索本地社区,建立对香港的归属感,了解不同的文化特色。笔者期望透过计划不仅能提升少数族裔和华裔青年在科技领域的硬实力,有助建立职业定向;同时也能帮助少数族裔青年更确定其种族身份,华裔青年也能进一步了解少数族裔的文化背景,达致双向扶持的协同效应。
跨文化技能培养:赋能少数族裔和华裔青年
为评估计划成效,MWYO 于计划的最后一堂透过问卷收集所有参加者的意见,并于其后分别与三名少数族裔和三名华裔青年参加者进行深入访谈,以了解计划的成效,也冀为社会各界对推行相关计划提供宝贵的参考。
问卷调查发现少数族裔和华裔参加者均表示透过程式设计的初阶培训,能够掌握到有关技术技能,如应用程式的前端和后端开发等,有助进一步建立职业规划。不过,对于计划能否帮助他们在有关行业寻找工作,有一半少数族裔参加者表示有信心,这已是难能可贵;而其他则仍有点犹豫。虽然如此,他们认为相关技能始终都对他们的工作有帮助。在深入访谈时,有少数族裔参加者坦言,现今科技日新月异,期望学习后能为投身相关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华裔参加者也说不仅有关专业技能有所提升,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也得到显著改善。课程主要以英语授课,加上跨文化交流让他们学会灵活运用英语,互相学习,增强了日后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这次跨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参加者的技能提升,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文化共融效果。首先,计划有助于增强少数族裔参加者的身份认同。有华裔参加者在深入访谈时表示,与少数族裔互动后才发现,他们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异。少数族裔青年不少不仅能够流利地说广东话,还经常有着很多共同话题,让华裔参加者意识到少数族裔也只是肤色不同的本地人。有少数族裔参加者更形容自己是一个巴基斯坦裔香港人,他表示只要在学习广东话时,不将自己视为被社会排斥或局外人,学习广东语并不会有太大困难。而令笔者感受最深的是,对他而言,回到巴基斯坦反而感觉像是在旅行;他在香港土生土长,已将这裹视为自己的家,对香港有着更深的归属感。
多元探索种族共容,共创美好明天
另一方面,计划有助于华裔与非华裔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问卷结果显示所有少数族裔参加者都表示能够更认识华人社会及文化,同时所有华裔参加者都能认识少数族裔社会及文化;更有华裔参加者不但觉得可以了解他们的困难,更有协助他们寻找解决方法。有华裔参加者在深入访谈时表示,在计划前,由于缺乏机会学习到有关少数族裔文化的知识,所以对少数族裔的了解有限甚至有些畏惧,难以与他们建立友谊。在计划中段,他们会主动组织聚会一同品尝菲律宾美食,并表示希望进一步了解少数族裔的穿搭习俗等文化。这种主动了解和认识少数族裔文化的态度,无疑有助于消除偏见,促进更深层次的文化交融。最后,无论少数族裔或华裔的参加者均在问卷中表示他们会分别主动去结识更多华裔或少数族裔的朋友。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于少数族裔群体的关注仍过于片面,往往集中于语言教育和就业支援,而忽略了他们的上流能力、人际关系乃至社区融合。要真正有效地实践,单纯依赖政策支援是远远不足的。在此过程中,笔者期望社会各界对相关计划进行参考,推行更多的机会和试验空间,共同推进少数族裔的社会融合。只有通过持续的实践探索,我们才能真实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共创美好的未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切点亮香港共融的未来之路,谱写一曲和谐共荣的新篇章。
作者卢巧程是MWYO青年办公室实习生。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接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