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YO|青年支持环保,但须兼顾民生

撰文: MWYO青年办公室
出版:更新:

MWYO专栏|陈宇谦

近年政府积极关注环保议题,并在这方面推出不少相关政策。单在今年,当局便先后推行都市固体废物收费(垃圾征费)和《2023年产品环保责任(修订)条例草案》第一阶段管制(塑胶禁令)两项政策,并在坊间引起不少讨论。而在MWYO青年办公室最新出版的《青年备注》中,于4月9日至5月7日期间以深度访谈形式访问了20位青年,其中有了解他们对这些政策的想法。受访的年轻人对这些环保政策甚为关注,对于政府落力推动环保,他们普遍支持,但在执行细节上,他们亦关心新措施会否对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在环保与便利之间,他们希望当局能够中间落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尽量避免为市民带来额外负担。

“走塑”虽好,但须确保有足够替代品

香港于今年4月22日正式开展塑胶禁令的第一阶段管制,禁止食肆向顾客提供即弃胶餐具、胶饮管等用品,并禁止商店销售或提供棉花棒和雨伞袋等塑胶制品。对于这项禁令,不少青年均表示支持,并认为措施实施初期纵然会为市民带来不便,但相信坊间很快便能适应。笔者接触到的年轻人中便有一些表示自己在禁令生效后养成了自备环保餐具的习惯,因此不会太受影响。当然,亦有青年担心香港的环保风气未算盛行,自备餐具只会令市民觉得麻烦,因而建议社会各界积极推动可重用餐具租借服务。

自备餐具对在办公室工作的白领一族来说也许相对容易,但对工作地点或许缺乏洗涤设施的前线员工来说,此模式却未必可行,非塑胶餐具的实用性因而成为不少青年的关注重点。塑胶禁令推出初期,不少媒体均聚焦报道木与纸的餐具质量未如理想,令大众对这类替代品有所疑虑。平心而论,现时市面上的非塑胶餐具能应付大部分日常饮食需要,但在某些情况下的确不如塑胶餐具。为此,不少青年希望当局避免“一刀切”全面禁止所有塑胶餐具,而是按情况允许餐厅继续提供一些目前尚未有理想替代品的塑胶产品(如吸管),以减少政策对市民的影响。此外,他们亦盼望政府能就非塑胶餐具提供更多资讯,如透过环保署现有的绿色餐具平台更详细地列出各类绿色餐具的特点,帮助餐厅及食客选择适合其需要的餐具。

“先行先试”有好处,回收配套与教育缺一不可

政府为了解垃圾征费对市民的影响,今年四月在14个指定处所推行“先行先试”计划。纵然计划结果不如预期,而垃圾征费亦因此无限期押后,但试行计划无疑展露了本届政府务实和愿意聆听民意的一面。事实上,不少青年觉得坊间对垃圾征费的讨论流于纸上谈兵,缺乏实际经验的支持,所以认为透过“先行先试”计划方能让各政府部门明白垃圾征费实际推行时需要面对的困难,从而调整执行的细节。

不过,相比垃圾征费的推行时间和细节,青年更关注的是政府有否足够的配套推动源头减废。与内地、台湾和日本等邻近地区相比,香港在环保方面的教育略有不足,坊间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亦相对有限,令市民即使有心支持回收,亦不知从何开始。在宣布押后垃圾征费后,当局表示未来一年将会增加绿在区区收集点和厨余回收点,这些措施无疑能令环保变得更方便,但硬件以外,政府亦须加强公众教育,让市民知道甚么物品可以回收。若缺乏适当的环保教育,即使日后当局能够落实垃圾征费,恐怕也只会令违规倾倒废物的个案有所上升,造成更大的卫生隐患。

教育为先,无须急于立法

无论是垃圾征费还是塑胶禁令,青年均同意其立法原意与必要性,不过却担心措施实施起来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为免对市民带来太大影响,他们更倾向当局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行环保政策,逐少逐少地改变港人的生活习惯,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融入日常。他们虽然觉得两项政策对香港有益,不过他们亦清楚“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所以会强调妥协,如让餐厅按情况继续提供塑胶餐具,或透过“先行先试”计划让市民了解垃圾征费的细节和益处。由此可见,年轻人即便重视环保议题,但他们明白这并非最逼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乐见政府在短期内先以提升社会的环保意识为重点,待日后条件成熟时才推行各种与环保相关的禁令和法规。而有关部门暂缓垃圾征费和为塑胶禁令设立六个月缓冲期的做法,正正就是青年渴望见到的中间落墨。

作者陈宇谦是MWYO青年办公室研究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