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YO|多方合作 共同推进共融工作间

撰文: MWYO青年办公室
出版:更新:

MWYO专栏|朱城锋

MWYO青年办公室(下称MWYO)去年联同炮台山循道卫理中学(下称炮循),就炮循的资历架构课程及名为“职场新力军”的实习计划进行技能评估。早前撰文分享的研究结果显示透过课程和实习计划为有特殊学习需要(下称SEN)的实习生装备技能,令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场的要求,为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

为令SEN青年顺利过渡至职场,笔者提供以下建议,包括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加强技能培训、加强过渡至职场的支援和雇主宣传工作,期望能加强学校、政府、雇主、毕业生及其家长等不同持份者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创造有助SEN青年发展事业的环境。

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共同支援学生

笔者建议炮循考虑在现有的合作网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不同持份者合作,成立“顾问团”,结集雇主、商会和专业团体的代表、毕业生、家长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力量。“顾问团”成员除了可以就课程和培训内容提供意见,令学生的技能与时并进外,也可以协助学生做好投入职场的准备,例如带领学生参观职场和提供实习岗位。另一方面,“顾问团”成员也可透过各自的业界网络,向外界推广炮循的课程质素。

此外,部分政府部门也可以是合作对象,如教育局和劳工处现正透过不同计划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支援,他们可以协助炮循接触更多能提供实习机会的雇主。教育局(如资讯科技支援助理)及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如康体服务助理)与一些资历架构课程有一定关连,校方也可以邀请这些部门分享行业现况或安排职场参观,并提供实习和全职工作机会。

加强技能培训 符合市场需求

个别实习生表示在工作时曾遇到较课程内容更高的要求,最终在实习时透过自学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校方有提升课程内容的必要,使毕业生更符合职场的要求。这方面可咨询“顾问团”的意见,也可邀请近年的毕业生分享现时职场的要求和困难,使课程内容更为与时并进。

另外,炮循将持续因应学生的能力、兴趣及市场需求,开办新的课程,例如在今年9月便会开办长者沟通技巧课程。展望未来,校方在开办新课程时,应联络相关行业,了解职场的基本要求和适合SEN学生发展的岗位,并带领学生参观职场,以加深他们对行业的了解。如果校方成立了“顾问团”,可令改善或新办课程的过程更易得到雇主的支持。

加强过渡至职场的支援

为协助学生及早了解职场情况,让其做好技能和心理上的准备,校方可邀请商界代表参与模拟面试和带领他们参观职场。另外,校方应因应学生曾修读的学科和兴趣,尽可能安排匹配的实习职位。对于企业来说,实习也可以作为一个深入认识SEN青年的机会,以配合公司的长远人力发展的需要。

不过,要使实习得到最大的成效,雇主、校方和相关机构须紧密配合。在实习开始前应安排实习生、主管和校方三方会面,商讨工作内容和要求、工作调适安排以至发展目标等。此举有助各方在开始实习前增加认识和建立合理期望,有助提升实习生的工作表现。如果实习生能留在同一机构较长时间,可以令其在熟悉的环境继续提升自己的表现,而实习机构也可以培养适合的人才。因此,笔者鼓励雇主考虑在实习完结后聘用为全职雇员,并在有决定后尽早通知相关实习生。

在聘请SEN青年后,雇主可提供工作调适安排,这是合理便利(reasonable accommodation)的其中一个例子。平等机会委员会于2016年向当局提交的歧视条例检讨意见书中,建议将合理便利明确定为《残疾歧视条例》的条文。除了推动法律层面的保障外,更重要的是令雇主了解如何在职场实行合理便利,并明白到很多是轻而易举的安排;而雇主加强与有特殊需要的雇员沟通至为重要,从而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提升工作效率。例如接受深入访谈的一名在护理行业工作的炮循毕业生,上司在了解她记忆力稍逊的状况后,便将工作流程写在纸卡上,令她可以按流程完成工作。亦有受访实习生专注力稍弱,未能集中八个小时的工作,上司便容许他定期小休,在休息后继续投入工作。

除了参考本地的例子外,也可以参考其他地区的例子,如台湾劳动部举办“职务再设计”比赛,奖励当地优秀的调适计划,其中一间饮品店在一只透明杯上写上刻度,令员工可按刻度准确调配饮品。这措施不但令有特殊需要的员工克服障碍,更可提升整体服务质素,达致共赢。为令SEN毕业生和将来的雇主商讨调适安排时更为容易,笔者建议校方可为学生准备个人小册子,载列其特殊需要和调适建议,相信能增加他们和雇主沟通的信心。

加强雇主宣传工作 推动共融工作间发展

由于有部分雇主对炮循资历架构课程认识不足,笔者建议校方须要和不同持份者合作,增加炮循课程的认受性,例如参加嘉许计划和考虑与相关专业团体推出联合课程,使各界雇主可以更深入了解和认同炮循课程的质素。

政府也应采取更为主动的措施,鼓励雇主聘用有不同特殊需要的雇员,推动共融职场。现时相关部门包括劳工及福利局(下称劳福局)和劳工处已设立不同计划,为雇主提供诱因,使他们聘用更多残疾或有特殊需要的雇员,笔者认为必须检视这些计划的成效。例如劳福局设有《有能者‧聘之约章》(下称《约章》),鼓励企业为残疾人士提供就业机会;现时有逾600间政府及公私营机构参与,但当局没有要求参与的机构提供聘用残疾人士数目。政府为鼓励参与《约章》的机构持续进步,宜提升对参与机构的要求。就此,可以参考英国政府的“Disability Confident”计划,该计划设有三个级别,雇主须达到指定要求并经外间机构评核才能获最高级的“Disability Confident Leader”认证,而且所有参与计划的机构要每三年向当局更新认证。英国就业及退休保障部会定期访问参与机构,了解他们聘用状况和对计划的意见。

劳福局可参考英国的政策,考虑定期收集《约章》机构聘用的状况及意见,甚至邀请非政府机构为他们进行评核;亦可仿效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商界展关怀计划”,为连续多年表现优异的机构提供不同标志,以鼓励他们持续进步。事实上,笔者留意到其他机构也曾倡议当局规定上市公司披露其职场共融工作,当局的认证可以令社会对职场共融的状况有更深切的关怀。

劳工处现时透过“就业展才能”计划,为雇主提供经济诱因聘用有就业困难的残疾人士,但根据笔者向劳工处索取的资料,超过一半雇员在计划九个月资助期后便离职,情况并不理想。为此,笔者建议劳工处加强协调角色,在入职前,协调雇主和雇员就工作内容、工作调适安排和发展目标等达成共识。瑞典政府也有为聘用残疾雇员的企业提供资助,而当局(Swedish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会与雇主、雇员三方一同就工作安排和需要等达成共识,并以无须资助下继续工作为目标。劳工处可参考当地的经验在雇员入职时进行协调,一方面可减低雇主的疑虑,亦可以使雇员尽快融入职场,并作稳定发展。

今次的研究反映,在足够培训和配套下,SEN青年也能在职场发挥和贡献,公司也可以物色合适的雇员。笔者期望社会各界可以多走一步,多了解他们,共同达致一个关爱共融的社会。

作者朱城锋是MWYO青年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