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氢能车VS电动车?节能减排需分清轻重缓急
全球变暖及近年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都在提醒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性,世界各地政府亦致力发展绿色能源,并应用在碳排放量巨大的交通运输领域。不过对于利用哪种新能源,世界普遍仍有争论,大都集中在发展纯电动车或氢能车两种方向上。
来稿作者:丁海澄
笔者见到今年《施政报告》中,亦特别提到这两种新能源车,例如“继续试验包括电动公共小巴、重型货车、旅游巴、 氢能双层巴士和氢能洗街车在内的更多新能源车,在明年上半年制订《香港氢能发展策略》,展开修订与氢能制造、储运和使用相关法例的准备工作”等。
特首已经定下香港要在2050年实现车辆零碳排放及碳中和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要同时发展两种新能源车,是否难度太大,恐怕两头不到岸?与其如此,倒不如选择一种更适合香港的方向集中发展。笔者尝试从效能、成本、安全性、可行性等方面比较,发现电动车远较氢能车更适合香港的特殊环境,故此香港无谓舍易求难,应先集中力量推动电动车方为上策。
现时氢能车的原理,是将氢储存在车内,然后输送到车内的氢燃料电池,让氢与空气产生化学作用而产生电能,最终还是需要利用电池驱动引擎,简单来说即是用氢发电的电动车。显而易见,但凡能源要经多种转换,能量损耗之下效率必定不及直接使用,故此氢能车的效能亦远低于电动车。根据欧盟非政府组织运输与环境联合会(T&E)的研究,在能量来源都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条件下,电动车的能量利用效率为73%,而氢能车则只有22%,所以在目前的技术下,氢能本身能量利用效率甚低,两者相差巨大,难怪连德国汽车领头羊福士(Volkswagen)也泼冷水,特斯拉(Tesla)创办人马斯克更毫不留情直言不看好氢能车前景。
成本方面则牵涉氢的本质。氢是最轻的化学元素,与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的化石能源不同,氢能难以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取,必须经过其他方法进行提炼,属于“二次能源”。那如何提炼氢呢?目前普遍制氢的方法是“灰氢”工艺,即是以化石能源为原料,通过燃烧或重整等方式制取,当中仍然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未能达到减碳目的。要突破这个技术限制,就需要用到“绿氢”的生产工艺,即通过清洁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成氢气。但这种方式成高昂,成本约为“灰氢”的4至5倍,这也是氢能目前仍未能在全世界大范围使用的原因之一。香港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天然资源不足,所以制造“绿氢”对香港来说难度很高。
此外,氢能源的安全性也是关注的焦点。纵观近几年全球多起氢气爆炸事故,2019年5月韩国发生氢燃料储存罐爆炸,造成2人死亡;同年6月挪威一座合营加氢站发生爆炸,造成附近2人受伤;2020年4月,美国一家氢燃料工厂发生爆炸,导致附近60处房屋受损;2021年,内地辽宁沈阳的一个企业院内氢气罐发生燃爆。以上这些事故,基本涵盖了氢能供应的整个体系。而香港人口密集、人多车多,一旦发生氢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最关键的一点,是香港难以有足够和合适的“加氢站”,一如石油、天燃气,加氢的地方对环境有很高要求,例如是否近民居、加氢站的上方或附近有何建筑物、消防装置等,远不及充电桩的方便灵活。香港土地矜贵,令人质疑如何挤出地方设立加氢点,还记得当年出租车和小巴转用天燃气时,便因为入气站不足令“交更”时份大排长龙,这是香港推动氢能车所必需解决的痛点。
讲了这么多,笔者并非想将电能车和氢能车的发展进行二元对立。毫无疑问,氢能车一定有其无法替代的好处,例如加氢时间短、行驶距离较纯电动车长等。而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也预测,2050年全球能源消费中,氢气将占12%,显示氢能车在未来绝对有一席之地。但需要考虑的问题是香港如今的状况,如何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氢能车和电能车中,选择更符合目前发展需要的一种,分清轻重缓急及主力发展方向。
目前电动车发展速度相比氢能车明显更快,各方面的配套也相对更成熟。根据环境保护署统计,截至2023年8月底,香港整体电动车数目已经有约6.5万辆,占所有车辆总数约7.1%。展望未来,今年《施政报告》已订下2027 年底前投入约700 辆电动巴士和约3 000 辆电动出租车的目标,2027 年中前将充电停车位总数提升至约20 万个。香港在前年亦公布了首份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此外,各专营巴士公司均公布了在未来几年购入电动巴士的详细计划。
在这样万事俱备的情况下,顺水推舟大力发展电动车,无疑是符合成本效益。否则,以香港目前的人力物力,要想电动车、氢能车两手抓,未免陷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困境。同时,发展还在起步阶段的氢能车,还要考虑重新设计建造基础设施、购买氢能车成本、制定法例等一系列问题,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作为香港的邻居,深圳早在2017年就已实现公交车百分百纯电动化,香港实在需要奋起直追。在政策方面,也需要政府担当主导角色,提供更多的支援。例如定期评估巴士公司引进电动巴士的进度和运营情况,提供资助及税务宽减;推出更多与电动车相关专业课程培训司机、维修等人才;完善充电互联网并加快将充电服务市场化。如此多管齐下,可加速推动本港交通运输电动化,早日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
作者丁海澄是90后自由工作者,本科主修酒店管理及旅游业,大学期间曾当逾十份的前线及后勤兼职。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