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疾病联盟|医疗券针对性不足 罕病患者待政府支援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罕见疾病”(“罕病”)泛指患病率极低、患者人数极少的疾病。目前全球已知的罕病约有8千多种。不少罕病是由遗传的基因缺陷或突变导致,发病年龄因人因病而异,从刚出生到老年都有可能。

绝大部份的罕病都仍未有药物治疗。据欧盟估计,只有5%的罕病有药物治疗。治疗多涉及崭新科技,研发成本高市场又少,有不少罕病(包括罕见癌症)的药物都较医治常见疾病的药物昂贵,病人难以负担,都需要政府资助用药。

来稿作者:曾建平

一直以来,医管局以“健康平等”作为审批药物是否纳入药物名册的重要原则之一。所谓“健康平等”,不论市民需要与否,所有人都获均等的资源。例如“长者医疗券计划”,每名合资格长者每年可获发的医疗券金额为2千元,累积金额上限为8千元。不论是否富裕大班或“揾朝唔得晚”的长者,都获相同金额的医疗券资助。在这计划下,没有使用的医疗券金额不能转赠予有需要的长者;需要更多医疗券以完成治疗的长者亦不会获发足够医疗券,解决其医疗问题。

医疗不论需要 不利罕药审批

此一原则对罕药审批非常不利。因为罕病患者人数少,研究的规模一定不及常见病大,所录得的研究数据自然不及常见病多。故罕药的申请经常都出现“未有足够临床数据支持入药”的结果。此外,罕病病人少,药物昂贵,其“成本效益”更不能与常见药物比较。

香港罕见疾病联盟(“罕盟”)认为,医管局应以“健康公平”的原则投放资源。基于此原则,每位病人都有相同机会获得“适切治疗”,医疗资源按个别病人所需的“适切治疗”进行分配。由于每个病人需要的适切治疗不同,所以个别病人最终获得的资源理应有差别。此举更能善用资源,既可让有不同需要的人获得所需的服务,又不会错配资源。

刚公布的财政预算案提到政府将继续提升公营医疗服务,但未有就罕见病给予相关资助。(卢翊铭摄)

慈善帮助有限 政府应该补底

罕盟一直有向医管局反映上述问题,同时亦有向本港慈善团体请求捐助罕药药费。可惜的是,在今年财政预算案中,政府依旧未有就罕见病给予相关资助。去年,有一位9岁的“性联遗传型低磷酸盐佝偻症”(X-linked hypophosphatemia,简称XLH)患者,因体内磷酸盐过度流失而形成佝偻症,双腿变形。随著年纪增长,她需不停接受骨科手术才可调整弯曲的双腿。长远有可能无法走路,甚至失去听觉。据罕盟了解,现时香港只有单位数字的XLH患者需要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每年每位患者所需药费约100万至200万。

除了医管局,罕盟曾尝试游说重量级慈善基金给予支援,答复是理解罕病患者的需要,但“与其用这笔钱帮一两名罕病患者,不如帮一千名普通病人”, 因而未能成事。罕盟尊重慈善机构的决定,但此事更彰显罕病患者的需要难获社会认同,更遑论得到资助,需要政府“补底”。

一人有病,全家受累。罕盟希望政府和慈善机构除了考虑受众人数之外,亦不要忽视资助罕病治疗对患者本身及其家庭带来的正面社会价值。

在刚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提到政府将继续提升公营医疗服务,包括医管局会完善一系列服务,但当中没有提及任何优化罕见病治理的措施。 去年8月,卢宠茂教授在“国家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把习主席“四点希望”体现在医务卫生局的工作方向上,以保障香港市民健康和提升市民幸福生活指标。罕盟期望在未来一年,政府会和罕盟加紧沟通,改善罕病施政,共建“健康香港”,融入国家“健康中国”。

作者曾建平是香港罕见疾病联盟会长。文章标题为编辑所拟,原为“政府必须照顾罕见疾病患者的需要”。内容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