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简约公屋应“先招租,再兴建”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简约公屋首批约149亿元拨款在立法会工务小组获得通过。政府在提交给立法会的文件内提出,现今香港公营房屋供应不足,有部分市民长期居于不适切居所,如㓥房等。相当一部分㓥房的居住环境挤迫、卫生恶劣,居民长期受噪音、鼠患、蚊虫滋扰,部分㓥房更是厨厕不分。这些问题引起居民负面情绪,甚至导致家庭冲突,对儿童成长更是贻害无穷。而简约公屋的兴建,则是为了使上述基层市民的居住环境在短期内即可获得改善。

在心怀帮助基层市民的良好愿景同时,一个社会公认的事实就是,简约公屋的建设成本以及相应的机会成本都价值不菲,因此针对计划的执行细节,应当慎重考虑实际需求,做到精准帮扶,以免出现社会资源的错配和浪费。

建造意愿与市民需求或有偏差

必须指出,并非所有㓥房户都是简约公屋政策需要帮扶的目标,只有真正饱受恶劣居住环境以及沉重的租金负担所苦的群体,尤其是有儿童、康复人士及年迈长者的家庭,才应获配简约公屋。但这个群体的实际规模如何,而当中又有多少市民有意愿迁入简约公屋,目前都未有准确和科学的统计数字。倘若在需求人数以及有意愿入住人数都缺乏数据的情况下,便开始进行简约公屋建设,很有可能出现建造数目与市民实际需求的偏差。

考虑到简约公屋高昂的成本,最终如果建造数目过多,导致简约公屋空置和社会资源浪费,绝不是公共政策制定者所乐见的。

报名情况可反映简约公屋的需求

针对这个问题,建议政府应采取“先招租,后兴建”的原则。简单来说,房屋局要尽快开放简约公屋的预先登记 ,让有意愿入住简约公屋的市民在简约公屋开始建设期前就提供相关资料。在此情况下,市民的报名人数可以反映社会对于简约公屋的真实需求,而报名市民的经济、年龄、健康、家庭人数等状况亦可以反映对于简约公屋需求的迫切性。

举例而言,如果符合资格的报名户数远超3万户,政府应尽快开启建设简约公屋,甚至进一步寻觅新的适合土地。但若登记入住意愿的户数只有1万户,兴建简约公屋便应基于实际需求,不需要为建而建,建足3万。

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简约公屋建设的问题上,先了解实际需求,再决定投资量,经济成本的付出才能有所回报,政府施政也才会更加明了和令人信服。

香港新方向的成员包括立法会议员张欣宇、律师、工程师、建筑师等。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