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道|青年发展蓝图缺乏了浪漫
政府于上月推出《青年发展蓝图》,本想就《蓝图》未能因地制宜及因时制宜作出评论,但我因在长洲一书店一逛而受到启发,一份可能尝试“为青年好”的蓝图缺乏的是甚么。以我所知,亦有部分青年认为这份蓝图并非为他们而设,亦未能受惠于超过160项的政策指标及措施。纵然局方称这是一份属于全港青年人的《蓝图》,其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充满机会、成就梦想的社会环境,然而,观感上及实际上亦有感为一份“为部分青年人”而设的蓝图,未能从广泛青年人角度出发。
来稿作者:蔡秀青
确实地,《蓝图》有提及“来香港每一个青年都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成为心系家国、具备世界视野、能担当香港‘一国两制’发展及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那笔者提及的浪漫是甚么呢?这是对香港未来的可能性的向往。是的,现实是,我们都了解现在有新的框架,同时我们是否就要忘记香港的独特性、根源及我们自己的故事呢?我们是否这么容易把“两制”的可能性及空间都拱手相让呢?
青年发展蓝图缺乏青年的浪漫
《蓝图》以四个篇章“探索篇”、“希望篇”、“自强篇”及“建设篇”提出行动及措施,并以青年发展委员会、青年专员、青年仪表板及持续聆听和检视作执行机制。当中涵盖职业专才教育、STEAM教育、支持多元产业发展、协助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回应青年住屋需及价值观培养等。惟看见亦不大多有兴趣细阅,除非是工作所需或真正关心香港青年发展。“蓝图”与现实的隔阂或许是在于对青年和现实的抽离,想著局方想看见的青年模样来倒模出“香港青年”的“应有”样式,继而削去青年及个人的棱角。剥夺的是青年可以浪漫的空间啊!所说的机制及委员会都主要是方便政府采集意见,管理青年,却忽略如何能提供所须土壤让青年发热发光,这难怪部分青年选择到其他地方发展。
站在管治者的角度,可能他们认为培养“应有”样式是有需要的,但这会否适得其反,令青年更有抽离感和离心感?这一种“样式”是否能令这座城市发展更有动力?更简单的是,我们是否想自己的子女成为机器的一颗齿轮,磨损至殆?没有希望和浪漫的青年,在处的土地亦没有甚么梦想和营养可言。若一株植物需要的是水的灌溉,强要说他需要阳光而放出烈日下暴晒并不能有助植株的成长,生出果实,更影响了土壤的供养性,甚至是附近土壤的养分。
没有期待没有失望
自上年7月,民政及青年事务局(民青局)连同青年发展委员会举办及参与超过170场咨询活动,接触数以千计的青年人和青年工作持份者,同时亦收到超过190份书面难意见。然而 ,不少青年未感“they have a stake”,咨询过程亦未有被邀请参与,可见咨询过程资讯透明度不足,令青年即使想表达想法亦不知有何途径。
或是局方未够主动积极从多方面聆听意见,令更多声音被听见。可惜的是,更多青年是对局方没有期望,亦不认为局方真的是从青年角度出发,会有相关政策惠及他们,因此亦没有失望。局方应反思所接触的群体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如果局方真实地感受到青年人的无奈、不愤、悲痛、沉重、伤感、绝望、担忧、忧郁,你还会写出一份这样的蓝图吗?如果局方确实地了解到青年人的盼望和心声,你还会写出一份这样的蓝图吗?这一份蓝图,就是你对我们的期盼吗?
青年面对的挑战 与局方的平行时空
就青年面对的挑战而言,除了《蓝图》中列上的种种挑战,包括向上流动、压力和精神健康、参与公共事务、国民身份认同及世界观及对国家发展大局的认识,更是有一些未能言喻的困难——确立自我身分认同的空间、与不同“想像的共同体”共存的流动性、发展个人兴趣和志业的土壤等。“国民身份认同”并非青年正面对的挑战,而是局方视为的“缺陷”;“世界观及对国家发展大局的认识”并非青年正面对的挑战,而是局方视为的“不足”。若不清晰地𨤳清青年真正的挑战以及局方自身的挑战,是很难确确实实地支援青年。
这份《蓝图》突显的是局方对部分青年人的不了解。确实,《蓝图》在某程度上是尝试解决部分青年面对的困难。然而,部分青年自身的发展可能更需要的是“做自己”的空间,一个不让自己成为曾经讨厌的成人的空间,一个追求不同形式的生活空间,一个不须被倒模的空间,一个表达的空间,一个物理上的公共空间,一个心灵上的休憩空间。若果你对以上的种种嗤之以鼻,或是一口否定任何的可能性,那可能便是一种的不了解,缺乏了我们拥有的浪漫。
明明知道写了一篇这样的文章亦不会改变到局方的青年政策方向和思路,但仍是要写我们独特的浪漫。而我只是不想扼杀了自己的浪漫而已。
作者蔡秀青是香港赛马会学人,并获香港卓越奖学金於伦敦大学学院修毕公共政策理硕士,现为公共政策顾问。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