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辉|期待施政报告对中医药有更多著墨
新一年度的施政报告即将发布,在经历了第五波新冠疫情洗礼后,相信不少港人对于医疗方面的政策会更为关注。无论是新冠还是其他疾病,不少临床证据均显示,中西结合方式对于治疗患者可有理想疗效。但中医药在本港向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一直过于缓慢,同时,中医药市场庞大,本港的建树却相对有限。
李家超特首在竞选政纲中提出,要研究进一步促成中医在预防、治疗到康复方面有更广泛应用和发展,笔者十分期待在施政报告能见到具体的政策出台,在未来拨出更多资源扶持发展。
来稿作者:邵家辉议员
中医药在香港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据悉内地更有逾九成确诊个案曾使用中药治疗,例如连花清瘟可谓是一战成名,在帮助无数患者减轻痛苦的时候,也让更多人体会到中药的成效。因此,无论是从病患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经济的角度审视,香港发展中医药都是有必要性的。
政府虽然早在1999年便制订了《中医药条例》,确立中医法定专业地位和中药质量成效,但至2018年施政报告才将中医药纳入医疗系统,首家中医医院及中药检测中心还待数年后始投入服务,可见发展之缓慢。而且政府投入的资源亦嫌不够,2019年设立的5亿元中医药发展基金,对整个行业而言根本不敷应用。
发展中医不能只靠自由市场
说到底,还是过往政府对中医药业未有足够支援。以现时十八区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提供的中医门诊服务为例,一般收费每次一百二十元, 较医管局西医普通科门诊五十元收费为高,令不少基层市民却步。有人因此指出现时的“公营”中医服务较倾向自负盈亏。而日后的中医院,医管局仍然坚持同样采用自负盈亏的模式运作,令人担忧中医院的成效。
在香港,中医是一个正待发展的行业,同时又关乎市民生命和健康,不可能完全靠自由市场模式带动,需要政府扶持并投入更多的资源。现时在政府公务员架构中,不论是医务卫生局、卫生署还是医管局,似乎都未见有中医师担当主要角色。所有中医相关政策,一直只靠行政官员和西医主导,中医多只有义务性质的委员会为政府提供意见,不可能真正有效推动中医药发展。
中医药对不少常见病以及西医顽疾都有较好的疗效,不但备受华人推崇,在日韩和东南亚也有相当大的市场,随著中国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未来还可拓展全球市场,潜力无限。
本港中医药产品信誉良好,除了服务本地市民,完全有条件做到立足香港、服务大湾区、辐射全国、影响全球。在良好的法治制度、公平的营商环境及完善的金融体系下,投资者可以安心在香港进行各类型中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贸易等活动。如果香港能够成功推动中医药的健康发展,发展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医药基地,更可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将中医推广至世界。
作者邵家辉是立法会议员(批发及零售界),自由党主席。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