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供过于求 中医院吸纳人才只是其中一步
周一(28日),本港首家中医院举行开院筹备仪式,预计2025年落成,同年第二季陆续投入服务。中医院全面投入服务时,提供400张病床,以此推算,规模相当于黄大仙医院,聘用200名全职和兼职中医师,固然是吸纳中医师的理想渠道,负责营运的浸会大学,其校长卫炳江表示中医院能吸纳本地大学培训的学生,但不排除个别专科需要引入海外专才。然而,政府和业界均预期中医师未来供过于求,双方在推动中医科研、教学和医疗之际,要及早规划业界人手,既不致浪费本地人才,又能提升民众健康。
政府在2017年发表《医疗人力规划和专业发展策略检讨报告》,指出中医数目在2016年比需求多716人,推算2020年多354人。在此之上,本地中医执业试临床部份的生数目近年持续上升。根据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数字,在2019年底,本地有7,500多名注册中医,由2012年至2019年,考生总数上升超过一倍至948人,及格者增加七成至346人。这意味着供过于求的情况会持续一段时间。
哪些专科需引入人才?
观乎近年香港在闹西医荒,公营医院的医生短缺已经拖长病人治疗时间和治疗质素,中医师供应充裕不是坏事。业界有意见指应以提高门槛,增加考试项目来限制中医师入行数目,保证服务水准。考试准则定期更新,确保选拔业界精英,做法合情合理,但业界不应以考试限制执业人数来“保饭碗”。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的统计指出,及格者数目的确上升,但及格率却逐渐下降, 反映考试内容已达一定筛选作用。反之,我们要善用这群专业人才,提升民众健康水平和科研发展。
中医院在吸纳人才的角色相当重要。校长称本地三家大学均能提供足够人手给中医院,是向业界和学生派派定心丸,给中医师在私人执业或任职诊所暨教研中心外的另一出路。然而,他又称不排除个别专科需要引入专才。人才交流有助增进知识技术,香港不应隔绝外来中医,但在人手供应过剩的前提下,营办者应早日解说哪些岗位和分科的中医师短缺机会较大,给业界得以回应评估是否合理,又可鼓励学生和业界专攻“渴市”范畴,增强竞争力。
公营化门诊助增中医需求
中医院只是吸纳中医人手需求的一部分,在整体社会层面,中医的需求大有拓阔空间。尽管中医诊所俯拾皆是,但市民向中医求诊没有想像般积极。统计处调查指出,市民在2018年底至2019年初期间,曾向中医求诊的人数占总求诊人数的比例为14.6%,比率和人数也不及2014年,原因之一是中医药至今仍未纳入公营基层服务体系。
现时政府提供的资助中医门诊是与大学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并设有筹额,而且收费为每次120元,比俗称“街症”的普通科门诊贵,只有综援和年满75岁高额长者生活津贴受助者获豁免收费。最直接的后果是,一般基层病人要么选购成药,要么为节省医药费而留在西医体系。即使中医获纳入医疗券,受惠者也是长者。因此,政府应扩大资助额,长远亦应把中医门诊纳入公营体系,以吸引更多市民向中医求诊,增加中医及医师需求之余,顺带减轻西医门诊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