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冰芬|“穷游”何罪之有?香港旅游不应“挑客”
近期香港旅游业再迎复苏,“五一”期间游客数量显著增长。这本是好事,但坊间却传出一些阴阳怪气的声音——有人声讨内地旅客“穷游”香港,认为其提振本港经济有限甚至扰民。这样的论调,实在是既短视又狭隘。
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开门迎客无分高低端,“穷游”“富游”的游客都应被欢迎,绝不能“挑客”。看看邻近的深圳,之所以从小渔村发展成今日繁华都市,秉持的便是“来的都是客,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开放理念。香港多年来也是开放包容地接纳每一位游客,成为促进繁荣兴旺的核心动能。游客的到来,本身就是对香港的认可与支持,不能因消费能力的差异而区别对待。
何况,所谓“穷游”就一定是穷人吗?以貌取人,瞧不起游客,都要不得!如今,很多年轻人热衷户外旅行,用专业背包、高级帐篷去徒步露营,看似“穷游”,实则追求一种旅行的深度体验。同样,那些选择在香港“穷游”的内地游客,何尝不是接地气地感受香港,又或者是出于对旅行成本的合理规划呢?许多人欣赏欧美的背包客现象,往往更看重的是旅行文化和生活态度。
即使从旅游经济角度,“穷游”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虽然“穷游”旅客的直接消费可能相对较少,但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旅行经历,也是为本港免费且广泛的宣传,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这是一种无形且长期的收益。越来越多内地青年从互联网看到香港小众景点的“打卡”攻略而心动来港,带动的不只是景点经济,还有地区餐饮、零售等行业发展。
近两年,本港积极推行“无处不旅游”理念。为此,旅游业界也须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与其一味依赖传统旅游模式和高端消费群体,不如努力提升整体旅游体验。比如,针对“穷游”旅客的需求,开发更多高性价比的旅游产品和住宿选择,这方面可借鉴日本的胶囊旅馆、台湾的青年旅社等。
全世界可能没有哪个国家和城市会嫌弃所谓穷游者,为何香港会出现这类声音?背后折射的,或许是部分人对传统旅游经济模式的过度依赖,以及对新兴旅游趋势的不适应。本港旅游业曾常年主打高端购物旅游,但随着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化,“特种兵旅游”的兴起打破了原有模式,一些人便难以接受。时代在发展,旅游市场在变化,若想香港保持旅游竞争力,就必须与时并进,应以更广的胸怀接待各类旅客,以更多创新做法提升服务质量。
全世界可能没有哪个国家和城市会嫌弃所谓的穷游者,为何香港会出现这种声音?背后折射出的,或许是部分人对传统旅游经济模式的过度依赖,以及对新兴旅游趋势的不适应。香港旅游业曾以高端购物旅游为主,如今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化,“穷游特种兵旅游”的兴起打破了原有的模式,一些人便难以接受。但时代在发展,旅游市场在变化,香港若想保持旅游竞争力,就必须与时俱进,以更包容的心态接纳各类游客,以更创新的方式提升旅游体验。
旅游,本是一场心灵的交流与文化的融合,不应被金钱和偏见束缚。香港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旅游资源,理应成为让所有旅客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尊重的地方。摒弃对“穷游”的偏见,以“好客之都”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让我们的香港旅游业“再出发”。
作者黄冰芬是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总主任。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