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期会否“空城”再现?
上周复活节长假期,短短五天内录得超过246万人次香港人出境,当中4月18日出境人次更高达72万。其中超过220万人次是经陆路或海路口岸离港,显示北上消费或短途旅行已成为主流选择。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劳动节及佛诞长假期,若配合请假香港人同样可达五天假期,入境处预测5月3日可能有高达59万人次居民出境。若然外游“大军”继续有一定规模,势必对本地市场构成压力。
事实上,今年首两个月的零售数据已经反映了趋势。零售业总销货价值同比下跌7.8%,销货量更显著下跌9.9%。当中汽车、家具、珠宝钟表等非必需消费品均录得双位数跌幅,相对稳定的只有药物化妆品、食品烟酒等少数类别。就连被视为新趋势的网上销售额,同期亦录得2.4%的同比跌幅。
日常节俭与体验豪花的消费新心理
与此同时,坊间估计“两𩠌饭”不足四年已经翻倍,目前逾600间,甚至吸引传统酒楼乃至过江龙品牌加入战团。毫无疑问,“两𩠌饭”反映市民面对生活成本压力,追求更便宜而同时多样化的选择。但值得留意的是,这种“消费降级”未必能简单地反映全貌。由于不少“两𩠌饭”集中在商业区,有估计上班族只是在日常餐饮上策略性节俭,将节省下来的金钱用于其他地方,例如旅行。
事实上,近期Coldplay和谢霆锋的演唱会大收旺场,正好反映香港人的消费能力未全然消失。前者门票最贵超过2000元,后者的企位票亦要1380元,但门票悉数在开售后迅速售罄。各自四场演出合共吸引了高达40万人次入场,不但反映市民仍然消费意欲及能力,也意味香港对附近访客的吸引力尤在。
除了大型演唱会,复活节期间在西九文化区举办的香港首个大型户外咖啡节亦吸引了五万人次入场,进一步印证了市民追求特色主题活动和优质休闲体验。显然香港人并非没有消费能力,而是消费焦点发生了转移,只愿意为高质素、能带来独特体验和精神满足感的活动花钱,而不再是传统的商品购物。
面对消费模式的结构性转变和消费力外流的双重挑战,政府及议员的角色至关重要。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近日指出,筲箕湾东大街“吉舖”涌现、食肆结业,也听到了街坊确认北上消费潮对生意的直接影响。但正如她也观察到,有老字号凭借品质与口碑屹立不倒,亦有如内地家乡菜馆的新食肆应运而生,捕捉新的市场需求。要帮助香港识变、应变,议员和官员都必须掌握市场脉搏,了解市民的需要和商店的困难。
重塑香港消费吸引力的策略与方向
邻近的澳门利用大型演唱会吸引人流之余,也积极鼓励旅客探索不同社区、品尝地道美食、延长逗留时间,并加强推广夜间活动及利用网红、特色打卡点作宣传,务求将“人气”转化为“财气”。 香港在推动盛事经济的同时,如何深化“体验”元素,并将效益辐射到更多地区及行业?我们可以怎样推广各区的独特文化景点与地道美食,结合盛事活动推出深度旅游路线,鼓励旅客和市民作更广泛的探索和消费?
西九文化区和启德演唱会刚好都是过去十年左右的重点投资项目,现在终于开始收成。红磡海滨发展项目正在规划,可谓潜力巨大的明日地标,不能仅仅是传统的商业地产项目。无论是拟议的综合娱乐设施、观景台,还是亲水长廊和活动广场,都需要精心策划,使其本身就成为吸引人流的目的地,而非仅仅依赖维港景色。其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提供市民和旅客愿意专程前往、停留、消费的独特内容和活动,并确保其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吸引力及与社区的良好互动。
即将到来的五一黄金周将是契机,观察香港能否在吸引旅客回流的同时,有效应对本地消费外流挑战。长远来看,香港如何超越“购物天堂”和“美食之都”的定位,提供独特、多元、高质量的综合体验?不只业界要积极创新,政府也要策略引导。